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初见,只觉得胡兰成写的真好,却不明白其中真意。回头看来,桃花开的烂漫,难收难管,惊心动魄,怎能让人心静?幼时,常见家乡老屋外,一株桃花,自开自落,烟霞笼罩,像是入了仙境。那桃花开的,让人觉得心里满满的,说不出所以然。后来见寺庙里开着桃花,挂满祈福的佛牌,想来那桃花开的满是贪嗔痴。桃花开的热闹,将人拉回俗世中,推开门,又是红尘滚滚。想来,是少年心事,蓦然心惊,再看,却再平常的瞬间。有时,在溪边,忽见桃花两三枝,鸭子扎入水中,又浮出水面,悠然自得的享受春光。那桃花,开的甚是惬意,看它,就觉得赏心,摘回家,相看两不厌。寻一个古瓶插上桃花,满室皆是春意。
成都龙泉驿,有个桃花谷,桃花开的繁盛。正如《桃花源记》中所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想来满谷的桃花,开的如痴如醉,蔚为壮观,像有个世外之地,人不知有汉,亦不知魏晋,该有多好。走着走着,有一间桃花院落,四下无人,只见院中有石桌,竹椅,便停下来歇息。桃花在微雨中,更显得楚楚动人。忽然,微风过,桃花片片飞去,那刻,觉得心惊。原来人世间,真的有如此宁静的山谷,宁静的院落,有这样的花落无人知。那刻,觉得它像在微雨中,等着我,那桃花为我所知,为我所开,为我所落。而世间,就是有那一株桃花,在你来的那刻,它的心事落了一地,只有你懂。才明白王阳明的“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的境界。
桃花,树树嫣红,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大抵是十六七岁的少女,犹为娇嫩,可不是一枝桃花。任性娇嗔的小美人,粉扑子脸,丹凤眼,眼上嫣红,泪光点点,可不是《天龙八部》王语嫣的出场吗?“一声叹息便如魔咒一般勾了段誉之魂,及见其背影,只觉烟霞笼罩,恍入仙境。苗条的身形,披肩的长发,折射的却是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氛围””,虽不见其容貌,但从烟霞笼罩,更见惊为天人的身姿。桃花,开的虽妖艳,却颇有些风骨,像是柳如是的名句“桃花得气美人中”,桃花看似柔弱无骨,却得了美人气韵,便不再是身世飘零,沦落风尘的烟花女子,反而成了傲霜斗雪,碾落成泥香如故,有着家国情怀,坚贞不屈的烈女子。《桃花扇》中,李香君以死相抗,血染定情诗扇,杨龙友将扇面点画成桃花,点点殷红,应是让人过目难忘。那桃花扇,不再是附庸风雅,任人把玩之物,而是女子深情不渝的象征。
曾与好友游玩苏州,因喜欢唐寅的《桃花庵歌》,去了桃花坞。没有见到桃花庵,只是羡慕桃花仙人摘了桃花卖酒钱的潇洒。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世所谓武陵豪杰,也只是过眼烟云罢了,不如有花有酒有田的自在归隐生活。当时,已过了桃花开的季节。只见桃花坞附近街道,都是木版画,苏绣扇子。走进一家店面,正在一女子低头专心画扇面。那女子已上了年纪,毛笔寥寥几下,就勾画出桃花的轮廓。那桃花并不灵动,是工笔画,桃花脉络清晰,花蕊细细的,足见其功底。曾经以为白描的桃花,一定是静的,美的,可一看是死的,沉寂的,失了颜色,便不是桃花了。唯有上了颜色,桃花瞬间活过来了,像是女子的朱唇一点。不必做名动天下的画家,就这样在巷子中,守在扇子店,画一辈子桃花扇面,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绘成桃花吧。
桃花流水,最美不过,如还有鳜鱼肥美,乃是人间佳事。想来桃花可酿酒,酒水应是清冽。武汉有桃花醉小酒馆,有桃花树,有竹林,有流水,再配上酒旗招摇,黄药师的桃花岛风光不过如此。想来那日,黄药师在桃花岛上,看着桃花花影绰绰,练起落英神剑,只见剑法变幻莫测,剑花点点,落英缤纷,想来极美,再加上碧海潮生的萧声,足以封神。挂起帘幕,点几碟小菜,适合低声私语,适合两两相对,适合推心置腹。看着灯影下人肤如凝雪,酒微熏,人已醉,眼底都是桃花意。近日来,又常吃桃胶羹,配上银耳,红枣,牛乳,慢慢煮着,喝一碗,都是浓情蜜意,睡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