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西风一夜剪芭蕉,
倦眼经秋耐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
愁似湘江日夜潮。
版本二:
《忆王孙·西风一夜剪芭蕉》
西风一夜剪芭蕉,
满眼芳菲总寂寥,
强把心情付浊醪。
读离骚,
洗尽秋江日夜潮。
创作背景:
清朝三藩之乱期间,一向文质彬彬的纳兰性德居然请求到前线去冲锋陷阵,立志报国,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去上疏,都被康熙帝驳了回来。当时,朝廷和吴三桂的兵马正处于对峙中,西线战场上,清军处于守势,康熙不舍得将纳兰送到前线送死,所以就没有批准纳兰的上疏。纳兰听闻后,不仅没有感到欢喜,反倒是失落撒向心头,据考证,这首《忆王孙》就是纳兰上疏不成后写下的。
译文:
昨夜刮起了一夜的西风,今早起来一看,芭蕉都凋残了。
在这萧瑟的清秋,所有的芳菲都消歇殆尽了,我怎能不备感寂寞寥落呢?
那就去饮一壶浊酒吧,浊酒固然可以勉强浇愁、暂时解忧。
可光饮酒也不是个办法,唉,那就一边饮酒一边看书吧,看什么书呢?
唯有《离骚》方能洗尽心中的愁思了,可是这万般愁思真能洗尽吗?
相较两个版本,我个人更喜欢版本二,“满眼芳菲总寂寥”写出了作者当时愁苦的心情,词人一生可谓是平步青云,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少年之志,想亲临战场,实现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又怎么会在乎这眼前的芳菲呢?“芭蕉”这一意象在词人笔下,向来表达的是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在这首词更贴近于忧愁,忧愁为何我不能上前线,细雨淅沥,滴答在芭蕉上,这一声声雨打芭蕉的声音越发加重了词人心中的愁绪。
而且纳兰容若有一颗善感的心,面对此情此景,他更是心生愁绪,然而这份愁绪却无处排遣,他只有强压住内心的痛苦,借酒消愁。“强”字道破了此中真意,借酒浇愁,是常人之举,更是文人之道。
词最后一句,“洗尽秋江日夜潮”,虽以坚定的语气说出,但真的洗尽了吗?我想未必,“愁”是全词的中心,纳兰容若用看似肯定的话语道出了心中无限的“愁”。这首词全篇的“愁”体现出细腻的女性化情感的风格。西风引起人伤时,是第一愁;西风毁坏芭蕉,是第二愁;奋力遣愁,借酒浇愁愁更愁,是第三愁;停杯读《离骚》,所读尽愁,是第四愁;悲于人生,是第五愁。这样的五种愁,读者感受起来是颇为压抑的。
现代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曾说过:“从这首词看,纳兰性德的情绪相当苦闷。他说自己抵受得住寂寞,这是反话,实际上是说自己在政治上不甘寂寞。因此,才会痛饮熟读《离骚》,才会心潮起伏,思绪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