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中大多是对话的形式,刚开始读起来很费劲,一是人物及关系一时记不住,读起来像一锅粥,不知道谁是谁;二是当时的语言风格与现在不同,说什么都很谦恭,用当时的眼光看,这种说话方式很有修养,用现在的眼光看,太啰嗦。
读到中段,才进入状态,人物关系越来越清晰,语言风格越来越熟悉,剧情也变得丰富起来。
是不是经典都是这样,让人慢热。想起《百年孤独》,如果中断,就无法继续,只能从头读起。可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可以一口气顺利读完。
2.
小说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小说的情节。比如为什么班纳特太太这么着急嫁女儿?
有两点因素。一是当时的中上层家庭妇女都不工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或者准确说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出嫁。嫁给有钱人,就能吃穿不愁,就能过的幸福。二是班家没有男丁,根据奇葩的继承法,如果班纳特先生去世,将有一个远方侄子继承家里的固定资产,如果那时候女儿们还未出嫁,将和班夫人一起由侄子照看,即使被侄子赶出家门也是合理的。
班太太虽然教养和见识比较低,嫁女儿的初衷也有好的意愿,不希望看到女儿被扫地出门,境遇悲惨。
3.
名字中的傲慢与偏见,分别代表了男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达西最初是傲慢的,他的成长环境中,家人对他娇生惯养,不加以管教。所以他看不起班家人,一方面是财富少,另一方面是教养差。正因为他的傲慢,伊丽莎白乃至班家都很讨厌他。可是他却喜欢上了伊丽莎白的独立自由天性,不能自拔。
偏见说的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她敢爱敢恨,经常被别人的第一印象所迷惑,比如讨厌达西,同情甚至喜欢上韦翰。可事实证明这都是她的偏见。后来达西向她求婚,被她一顿说教给怼回去。
好在达西除了傲慢,其他方面是很优秀的。他深刻反思,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意,彻底改变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印象。也最终打动伊丽莎白,抱得美人归。
4.
班家的侄子叫柯林斯,为人虚伪迂腐,不受人待见。他得到一个有钱夫人的赞助,成了教会人员。后来跑来班家,说是不好意思白白继承遗产,要娶一个班家女儿才觉得名正言顺。
结果大姐吉恩早已芳心暗许给彬格莱先生,二姐伊丽莎白个性自由,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求婚,其他三个妹妹又太小。柯林斯碰了一鼻子灰,转而追求同村另一户人家的小姐夏绿蒂,居然求婚成功。
这就要说说夏绿蒂,她在前边出场不多,但是每次出现时说的话,都直击要害,对事情见解很深刻,我倒很欣赏这个女子。可是她为什么脑子发热嫁给了一个无聊透顶的男人?
这与家境有关。她父亲曾经进过宫,并以此为荣,可实际上他家收入不多,甚至比不上班家,班家在彬格莱、达西等人看来已经很寒酸了。回到夏绿蒂,她就是看的太明白,认清了现实,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优势,所以遇到差不多的对象,如柯林斯,权衡一下(未来会继承班家遗产)就决定嫁了。
她是低风险偏好的类型,特别实际,虽然她也不喜欢柯林斯,但是为了稳中求进,放弃了个性与自由,选择了世俗与妥协。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她追求独立和自由,不因对方的家庭而好恶,只看品行和相貌。当然,她差点吃亏上当,被韦翰骗了。好在有主角光环,没有彻底上当受骗。最终与达西有情人终成眷属。
夏绿蒂与伊丽莎白都是很好的姑娘,但他们的追求却不同,一个现实,一个理想。
现实的人,更追求稳定,他们会权衡利弊,作出适当牺牲,只为了稳中求进的目标。
理想的人,不在乎世俗的东西,他们更看重心灵的契合,虽然免不了也会在意外表,但心意相通才会让他们幸福。
5.
小说是理想化的,夏绿蒂与伊丽莎白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婚姻。虽然人物命运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但如果硬要把她们放到现在的条件下,她们的婚姻会如何走向呢?
先说夏绿蒂,她的观念像极了我们的父母一代,稳定是第一位的,找个稳定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一辈子就很幸福。如果不和别人对比的话,夫妻恩爱的话,赶上这个好时代,会获得想要的幸福。
再说伊丽莎白,她的自由独立观,正是现代青年中盛行的,并且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按照这种人生观生活,将会付出更多的辛苦,也会收获更丰富的体验,成长也会更多。经历酸甜苦辣,却也五彩斑斓。
从更高的维度看,夏绿蒂这类人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伊丽莎白这类人是相对少数,却是精英,他们决定了社会前进的速度和质量。社会需要同时存在这两类人,才能保持稳定和发展。这么来看,我们现在的社会非常健康。
再从个人来讲,应该选择成为哪类人呢?现实和理想如何平衡?
做选择的正确方法,不是比较哪个选择更好,而是看到每个选项所对应的代价,考虑自己能承受怎样的代价、付出怎样的努力。
一切都是交换,平均来看,付出越多,收获也越多。付出不仅包括个人的时间,还要牺牲与亲人的陪伴、兴趣爱好等等。能够承受代价的选择都是好选择,至少不会后悔。
有句话说得好,脚踏实地,志存高远。我的理解是:既不能放弃理想,更不能脱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