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行走和思考之间》是先锋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老师的散文集。这本书的内容提要里讲,这是一本关于故乡、关于至亲、关于人生的散文集。
这里我不得不重申,我对散文的认知只停留在上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形散意不散”。至于怎么样形散意不散,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我…读不懂散文。
这本书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悟到了点什么。所以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这本书到底讲什么的一些自我拙见。
李老师用相当多的文字来写前两章,故乡以及至亲。这本应该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然而读过之后,我的胸中总有一股浓浓的化不开的郁结。这些故事虽然不是我亲身经历,但又似亲身感受一样。这大概就是我国一种大部分家庭缩影生活的缩影吧。
比如第一章讲的故乡,他出生在春节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然而没几天就迎来了人生第一次“死亡”体检。因为家中烧煤炭,没人注意小婴儿,让他吸入不少导致昏迷。医生也没有办法让孩子重新呼吸,然后老人准备将孩子扔掉,扔掉之前对一个小婴儿不断的咒骂,美其名曰怕下一个孩子也被鬼魂带走。好在最后孩子被救了过来,因为没有找到可以将草席捆起来的绳子。
这在现在看来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文中提到的医生我保留意见,因为李老师本人也无法证明是不是将他抱到医院医生无计可施,还是只请了赤脚郎中,简单查看。封建思想和做法与现代文明的初次碰撞,在文中更加生动。
再说至亲,文章中对至亲的描述让人感到一种窒息。为什么,父亲沉默,母亲抱怨,奶奶是家中比较强势的,姥姥是卑微的,姥爷几乎是背景板,至于爷爷,抱歉我没有记得很清楚对于爷爷的描述。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女的,李老师是男的。看他写的至亲,我有些敏感的感到他更能理解父亲,对母亲、奶奶、姥姥,包括他的妻有感恩,理解不多。
因为他写自己女性至亲时用的都是“抱怨”、“怒骂”、等词。对于父亲,蜷缩在自己的世界看报纸,隐隐的有种心疼的感觉。
这种描写让我一个女性读者很憋屈,内心不屑道“哼,男人”。大概男性读者会更赞同,内心也会想“哼,女人”。家庭中出现矛盾,没有人真正的解决问题,相互沟通。男的感觉自己大度的不与女人计较,女人只能歇斯底里。在男人看了女人不可理喻,女人看来男人不思进取。这不仅仅是上一代人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代需要正视的问题。家庭里出现问题,矛盾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沉默不语。
文章的最后大概就是千帆过尽,归于平静,走入自然。读完整本书的感受就是,人总是在寻找一方净土,外在的或内心的。殊不知这方净土也许就是自己为自己创造而来。不需要刻意追求,要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或事,主动沟通,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处处是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