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No.19/第九章/1
第九章 败军之将 犹可言勇(之一)
上回书说过,道光六年六月,张格尔率叛军进攻喀什噶尔,领队大臣乌凌阿、穆克登布带三营清军于城外与叛军激战。战至最后,乌凌阿、穆克登布相继阵亡,三营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八百人突围而去,而率领这八百人突围的正是本章所要歌颂的锡伯英雄额尔古伦,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锡伯族著名将领。
额尔古伦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姓伊拉里氏,锡伯营镶红旗人。他从小为人忠厚,讲义气,喜读兵书,好习武,勇而有谋。十八岁应试入选披甲,在卡伦、台站轮值当差。所谓“披甲”,乃清代八旗兵丁的别称,意思是穿上铠甲,成为大清皇帝麾下一名光荣的旗兵。
当年锡伯族男人个个以骑射见长,而由锡伯健儿组成的锡伯营,平时十分重视军事训练,全营官兵无不弓马娴熟、技艺超群,实乃八旗军中一支极为骁勇善战的劲旅。
在严格的军事训练下,不到几年,额尔古伦便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武功高强、胆识过人的勇士。在锡伯营每年举行的阅兵比武中,额尔古伦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久便升任委官、骁骑校等职。
校军场上勇拔头筹,自不待言,而在真刀真枪的实战中,额尔古伦也表现得非同寻常。一次他在卡伦巡逻时,路遇沙俄匪徒在边境骚扰,抢夺牧民马匹,额尔古伦策马向前,只身一人击败了二十个敌手,夺回了马匹。
还有一次,外寇入侵卡伦,额尔古伦与之激战。他数次躲过敌方打出的飞镖,穷追不舍,二马错镫间,轻舒猿臂,将敌酋生擒过来。返途中,敌酋拼命挣扎,妄想挣脱,额尔古伦臂膀稍一用劲,竟将其夹死在腋下。这惊心一幕,正巧被巡卡而来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遇见。老总管看在眼里,连声称赞,并将自己腰间佩戴的祖传宝剑,赠予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锡伯勇士。
嘉庆八年(1803年),额尔古伦升任正白旗佐领。任内勤奋肯干,善理旗务,遂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升任锡伯营副总管。三年后,又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升任锡伯营总管,时年四十六岁。
从披甲到总管的这二十七年中,额尔古伦两次巡查哈萨克、布鲁特边界,两次护送伊犁贡马到北京皇城及热河行宫,先后十次随从伊犁将军到喀什噶尔行围操练。
道光四年,张格尔第二次入卡作乱,道光帝谕令伊犁将军庆祥改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到达南疆后,查见喀什噶尔防守兵力薄弱,认为“该城地处极边,自该增设防兵”,并向朝廷奏言:“查新疆南北两路各外夷,无不畏锡伯、索伦兵之武勇者” ,于是从伊犁增调锡伯、索伦,以及满洲、察哈尔、额鲁特兵五百名驰赴喀什噶尔。
锡伯营总管额尔古伦奉命先驱。他预感到这次调遣凶多吉少,但凭着对朝廷的高度忠诚,宁以国事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全力以赴,挑选了包括自己唯一的儿子萨凌阿在内的一百名锡伯族最优秀的子弟兵,配上营中最好的战马,随即告别父老乡亲,日夜兼程,开赴杀敌疆场。他们翻越冰岭达坂,取道阿克苏,仅用半个月就抵达喀什噶尔,行程二千里。
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对这位锡伯将领很是信任,将手中原有的三百名换防喀什噶尔的锡伯营驻防兵丁,也划归额尔古伦统领。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定购)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