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周日,大年初五,天有冷风地有寒,圆蟾如泻照无眠。
亲爱的同学们,岁月匆匆,时光忽忽,“C位出道”的春节让我们收获了小家团圆的幸福、巳巳如意的祝福和举国欢庆的盛举。在走亲访友、大快朵颐后,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脑补点精神食粮,在字里行间捡拾岁月滤后的精致理想?在玩足睡足后,我们是不是该放下手中的游戏、停下东蹭西磨的脚步、翻开自己喜欢的书刊,悦见通往世界的路?
我想,年味快乐如鞭炮,幸福莫如读书好,年要过好,读书学习更应兼顾。要知道,当你仍在心安理得享受蛇年味道时,你的同学已经开始手捧书本“弯道超车”了。
读书是我们的天职,读书是永不过时的能力。
一、善读养静气
读书可以改变气质、重塑形象、净化心灵。
晚清一代儒臣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可变化气质。”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当你书读多了,书读久了,你的“三观”会呈现与众不同的美,那些读过的书、背过的诗、诵过的名篇、写过的文都会潜藏在你的气质里、胸襟中,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慢慢发酵成你面对问题时独到的见解、遭遇困难时沉着的品格、接人待物时伶俐的谈吐。作家三毛在《梦里不知身是客》中也曾写道:“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里。”古往今来,好读书者不谈功利、不急功近利,只为养静气、树正气、固精气,坚持久了,谈吐行事自然会有浩然之气。所以,我们无法改变长相,但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活得气质如兰;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拥抱城市繁华;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成为业界顶流。印度诗人泰戈尔勉励我们:“你要活成一束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怎样才能活成一束成就自己惠泽别人的澄澈明亮的光,唯有读书、读书、再读书。
二、好读增才智
读书是你前行路上的一把多功能钥匙。
随着求新求变的中高考里程碑改革、泛化泛在的人工智能飓风式潮起潮落、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世界性比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较之以往倍受瞩目,且在各学科教学、各类考试和文化活动中予以贯穿和融合,比如今年春晚开场满满的非遗秀,金如意、民俗剪纸、草木染、打铁花、五谷画……这些中国非遗工艺所构筑的文化图景,展现了中华民族“以自由的双手表达自信的大脑”之创中学、创中思的文创美。小品《借伞》以《白蛇传》“断桥借伞”为蓝本,融合京剧、粤剧、川剧、越剧中国四大剧种,在“误会”中传递“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祝福,大有跨界、跨学科教育的融合美。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通过如诗如画的视觉特效,将2024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在春晚舞台上徐徐展开,完美呈现数学学科的对称美……等等,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和魂,必须以统领全局的绝对优势占据一切发展的轴心位置,一日不可偏废。而新时代的我们正是站在这些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如果我们再不读书、不好读书、不读好书,整日里抱着手机,“游戏”人生,那么我们的脑袋将会日趋荒芜而一贫如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濒于断流。我们责任在肩、使命重大。可是,我们中间一部分同学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没日没夜、没完没了地扑腾,只为寻求那一丝感官的刺激,这样的精神如果用于读书学习,则无往不胜。网络游戏对于激活思维、释压解压、训练专注度虽有一定作用,但与涵养志气、增长才干、丰盈精神无大裨益,沉迷其中只会玩物丧志、影响学业、损害健康,害莫大焉。无数活生生的现实案例证明,凡玩手机上瘾、痴迷游戏者,如吸大烟,无不陷于颓废、懒惰、不思进取、一事无成之泥淖而悔恨不已。迷恋游戏者,没有赢家,只会输了青春、搭上前程。唯有读书,能让你掌握打开光明未来的密钥。
三、常读贵有恒
读书毋须制订宏大的目标,贵在坚持、成于习惯。
“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曾以一封又一封家书屡屡告诚儿子曾纪泽,每天要不忘读书、不忘习字,因为他深知,读书、习字是每一个人生下来、活下去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质,不读书无未来、不习字无底气。当然,他也没有让儿子制定宏大目标,而更多的是鼓励、唤醒、敦促和肯定。智者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读书更多靠思想自觉和主动意识,只要每天坚持去读去写,不论是一页一章还是一册,只要开卷必有获益,只有开卷方能获益,而这其中“自律”和“坚持”是一个人最最可贵、也最难坚守的品质。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教授曾说:“做难事,必有所得。”对于我们来说,每天坚持读书就是当下必须要攻坚的难事大事,谁坚持下去,谁就是王者。
四、多读须复盘
读后应尝试写下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摇曳,读是思的基础,思是写的灵魂,写是读的升华。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思、践、悟一体贯通,方有大收获大进步。上海研修回来,我对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写的《走在人生边上》一书中“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现实是,我们不但读得少,而且想得更少,更不用说写了。真正能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的人,不仅善读,而且善写。写是对读和思的复盘,是对知识的回顾、思维的提炼、思想的升华、人格的重塑、智慧的集合。
只读不写是“书袋子”,只思不写是“书呆子”,只写不践是“书架子”。毛主席每读必思、每思必写,一首首大气磅礴的革命浪漫主义史诗无不是学与思的高度结合。“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等等,如若不写,又靠什么端坐窑洞统一思想、提振士气、指挥千军万马、让环球同此凉热?
有人说下笔难、不会写、写不好,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压根就没提笔,当你静坐桌前、提起笔来,虔诚写下第一个字起,你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小步。学写之路上,我们试着小步走、坚持走,既便词不达意、语无伦次,那也是你思维在流淌、思想在涌动,慢慢儿,你会从“泡面”向“和面、切面、做面”迈进。曾国藩在一封书信中勉励儿子纪泽:各种文体,应一一试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错过青少年时代不去一尝试,那到了以后就越发不愿意去做了。字字珠玑,句句至理,父对子的谆谆教诲用心良苦。
启示与思考:
激情、读书、思想、创新、复盘、坚持,“6词12字”好学特质,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