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E. B. 怀特给纽约客写的一本小册子,很短。虽然是写二十世纪的纽约(主要是曼哈顿),现在读来看到中央车站、百老汇、中央公园依然觉得亲切,想来也是因为纽约的城市规划和贫富差距一直没有怎么改变。
可能都市都是类似的,把文中的纽约替换成北京,也毫无违和感,请看拙译:
若有哪个怪人想要孤独和私密,就来北京吧。正是这慷慨的赠予将人群吸引进北京城墙。住在北京的人很多都是搬到这儿的异乡人,有人想寻找圣所,有人追求成就,有人追或大或小的梦。北京这座城市特异之处便是能给予人们这样的礼物。它既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全凭各人运气。不是幸运儿就别来北京。
有三种纽约。第一种属于纽约土著,他们自然而然接受了这座城市的宏伟和朝夕变化。还有一种属于通勤者,他们像蝗虫一样将城市在清晨吞没,于夜晚吐出;还有一种人生在别处,却来纽约寻找什么。
通勤者给城市带来潮涨潮落的动感,本地人让这座城市坚实、绵延,而迁居此地的人却赋予它激情。
他每天埋头工作,从未有时间在黄昏时漫步城市,偶遇钓鱼的男孩和玩耍的女孩。
他忙着挣曼哈顿的钱,却从没听过它的呼吸。
通勤者一生积累了很多里程,却从没旅行过。
高耸豪华的写字楼脚下是最肮脏的贫民窟。
怀特通常把视角附在普通人身上。他写城市的孤独和私密时,写到他在小餐馆里看到18inch以外的地方坐着的明星,然后镜头切给侍应生,让他讲述和年轻时的恋人一起看绿野仙踪,讲述他和唯一认识的明星于人生中相遇的快乐,再写侍应生保守18inch的距离,不会去打扰他。近距离看完以后,再拉到远景,看行色匆匆的路人如何在第五大道频发的跳楼命案旁加快脚步。有小有大,有近有远,轮廓因而丰满。
再比如怀特写辛辛苦苦从岛外通勤岛内上班的人。他会先从一个华尔街工作的人写起,写他的工作,写他的通勤,写他没得到的城市漫步与旅行,通过对比,怀特既写了人,又写了人所处的环境。随之镜头拉远,怀特描写假日的空城,“The whole city is honeycombed with abandoned cells”,写字楼里空空荡荡,就像空了的蜂巢。
怀特怀缅小酒馆(honky-tonk),怀念以前低声絮语的交谈,冷静地描写现代人如何相互绝缘,彼此淡漠。文笔流畅又克制,幽默、抒情往往恰到好处,推荐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