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文学性最强是大家所公认的。剧本本身就是彻头彻尾的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是它的根本组成部分,动人的音乐、漂亮的科白、复杂的剧情也是不可分割的成分,一些古典名著,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可以不依赖舞台表演、音乐歌唱而独立存在,并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昆曲剧本中的很多名著,不仅艺术性强,而且敢于大胆揭露时代现实,尖锐地抨击社会黑暗,无情地揭发和批评封建礼教,如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明传奇《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鸣凤记》,杂剧《狂鼓史》,清传奇《千忠戮》、《清忠谱》、《万民安》等,不少艺人往往在舞台上以插科打诨的手段进行时事讽刺。这也是昆曲艺术的特点之一。
凡戏曲皆有声腔,而昆剧的声腔更具显著的重要性。它初名昆山腔、水磨调,又名昆腔、昆曲,直到晚近几十年才称之为昆剧,顾名思义,看得出当年倚重于声腔的痕迹。因为古代演剧,没有现代化的剧院设施,一切都比较简单,动作幅度也小,所以注意力多半集中在声腔方面。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家更注重眼球工程.所以往往倾向于灯光、场景和配器,沉浸于热闹离奇的舞台效果之中.(人不够烟来凑,唱不够灯来凑X)虽有喧宾夺主之嫌,但也可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