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10年,原本关系很好的几个室友,现在交流越来越少了,即使在微信群里。
有时候自己有点高兴或新奇的事想分享一下,点开微信群,发现上次聊天记录还是自己的发言,发了四五句,没人回应告终。
于是,这次的分享欲也淡了,估量着,这次再说,要是还没人搭茬,那也太尴尬了,还是算了。
人在一生不同阶段,会结交不同的好友。发小、中学同学、前同事......,但结局基本差不多,大家变成了偶尔联络几句的“老朋友”,没事时候可以聊聊你怎么样了,孩子怎么样,某某某朋友怎么样,象征性吐槽一下大环境。
但其实不知道对方忙不忙,愿不愿意听,所以也无法再像以前一样聊心事,分享心情。
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前一直认为是随着物理距离的拉开,大家日常的共同生活少了,各自的生活道路分叉了,所以难免不能感同身受,不是不想聊,是无从聊起。
这确实是个理由,但是表面理由。
因为这理由不能解释那种没有日常生活相处,依然成为或维持好朋友关系的情形。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里面描写了很多对朋友,大概总结为两种:
1、有共同爱好的:
比如杨百利和朋友牛国兴,虽是同学,但家室背景、性格都不一样,但因为共同的爱好是“喷空”,以至于学校解散了都难分难舍,牛国兴还给杨百利安排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只是后来,二人因为喷空时的话题掌控分工产生了分歧,结果朋友也做不成。
再比如牛爱国和杨文修,两家父辈有禁止往来的世仇,但他们却因为共同爱好-养兔子而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杨文修还为救被霸凌的牛爱国,给同学脑袋砸出个洞,两家各赔了10块钱。后来长大了,牛爱国当兵去了,杨文修在老家做小买卖又结婚,慢慢就少了往来。
共同的爱好且玩得到一块去,让人们跨越阶级和家庭的差异,形成了友谊。
2、至少一方给另一方提供了价值的:
这种情况就更多,比如开篇,卖豆腐的老杨和赶大车的老马。老杨一直拿老马当真心朋友,大事小情就爱找老马商量,即使老马没真心拿老杨当朋友,还觉得老杨很啰嗦。老杨说,自己真心佩服老马,因为老马看事看得比自己远,想的比自己深。
再有老韩和老曹。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就因为老曹一次出差,丢了放钱的袋子,被老韩的女儿捡到并走漏了风声,后来老曹闻风而至,取回了钱袋。从此,是老韩为拾金不昧的救命恩人,来往了几十年。
总结来说,朋友之间也靠“价值”维系,要么提供解决问题的价值,要么提供情绪价值。
想到这层原因,约莫心里也生出一阵感慨,仿佛我们也看不到一辈子不为名利的真心。
如果要找,还是找回自己父母,这个概率大一些。其他的,也不要贪心。
回到开头自己的尴尬,朋友走淡了,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给人家提供了价值。如果想维持,那要保持价值输出,如果不想输出,那淡了就淡了吧,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