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亮的月亮 『侵权必究』
常年漂泊在外,每逢佳节,亲朋好友会问着,你回来了没,快回来呀!每次听到,我心中不免想起了那个小小的村落,想起那条承载着无数人的梦的小路。
那条小路,东边延伸至珠西公路,西面抵达着青石村。承载着多少祖祖辈辈的梦,马帮留下的马蹄印,荒芜在山间小道中,指路牌躲藏在杂草丛中,坑坑洼洼的土路,在2016年年底焕然一新,被平坦的水泥路代替。
在我幼小的心里,这条路充满着传奇色彩。想起民间的一个传说:在五六十年代,外族部落要来攻打黄家寨,寨子里人心惶惶,就托人去请教村中高人梁飞天,有何妙计。梁飞天安然饮茶,对村名说,在凌晨一点带着贡品去小神社点香摆贡品,族内男女老少必去,在那小树林里不得大声喧哗,不乱言语等等。次日,敌对部落骑着马扯高气扬地到来,他们到了山垭口,赶紧勒马停步,在他们眼前的不是往日的景象,而是密密麻麻的村民,目之所及都是村民,领队的外族部落手心捏了一把汗,不得不失望而去。到底为何会这样神奇呢,据后人说,村寨里有黑马洞、白马洞左右庇护,再加上高人梁飞天的幻术,敌人所看到的每一片树叶,每一茬稻草,都像人一般,怪不得把外族吓得落荒而逃。在今天来看,过去都成了传说和谈资,但可以看出,祖祖辈辈的生活真是不容易,他们勤劳朴实,同心协力建设着家乡。
爷爷曾经走过这条路,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常年走村串巷。他有着灵巧的双手,会把蔑条编成各式各样的农用具,多数是用竹条编织的,每到一个小村寨,他都要停个三五天,为汉民、苗民等编织各种家具,因此也结交了不同地方的好友、好兄弟,在青石、小广南等,至今都还有爷爷兄弟的后人,我大爹他们有印象,而我,是不熟悉的。爷爷喜欢骑马,那时的路,蜿蜒曲折,不像现在这么平坦。他外出时还会带着土枪,一用来打随处出没的野兽,可防身;二用来打猎,犒劳果腹。在通往青石的小道上,还有些石块留有光滑而深的马蹄印,我多年在外,是好久没看到了。
爸爸曾经走过这条路。他上学时背着锅碗瓢盆,还有锄头等,到小镇上读书。那时爸爸上学时可真不容易,读书之外还要下地干活赚公分,也得自己煮饭,周末回家有时还带着吃不完的农产品,当然是他们自己种的。青年的爸爸,要挑着草纸去县城买,多数时候是在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吃一顿饭后再和其他人结伴同行两三小时的路,遇上雨天,更是麻烦,山路走一段,然后在者兔那里坐货车去莲城,每次赶集,都是天黑了才到家,有时甚至是十一十二点。他这一路来回,不知要翻过几道山,夸过几小河,每一年他都要上县城好几次,每次都是这样来回,直到后来随着打工潮去了广东,半夜起身走路的事,就再也没出现过。记得那是一年年底,我也随着爸爸上县城,那时我是在读小学五年级吧,想着要去县城,整个人都兴奋得睡不着,可那一路的来回,今生难以忘怀:一群乡亲从老家开始出发,打着手电筒走了几乎一小时,得过一条河流,他们说过河时要小心,要不然会被水冲倒,我那时双脚刚踏入,水冰凉凉的,水深没到了膝盖,爸爸说别怕,一步一步走,要踩稳,我咬着牙,双手挽着裤脚,小心翼翼地过了那条七八米宽的河流,在当时是惊醒动魄的,自从村里有了货车,我们上县城就没再走那条山路了。
一九九八年九月,我背着米和几套旧衣服,离开村里的小学,走在坎坷的土路上,到镇上就读初中,那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当时总觉得自己这条路,走得值得,也走得骄傲。以后每到周末,都要走路来回,有时会搭个便车,也就不用走一个多小时的路。那时的路,干旱时节是灰尘四起,雨季到来又是泥泞不堪,就是那样的一条路,我走了三年,初中生涯毕竟是结束了。记得有一个好友,他上初中多数次来回都是跑步,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许在体育考试上加些分,我是很少跑的,背着一小袋米,慢悠悠地走在路上。
九八年以后,在我的记忆里,为了拉电线杆,村里集体修过几天;为了响应甘蔗经济作物发展的号召,我哥在月光下开会,“要致富,先修路。”鼓动大家举锄带铲修路;在2009年,乡里派人又修了一小截村中的路,以为这回可以走平坦的路了,后来不了了之,直到2016年年底,这条风雨中挣扎的土路,才得以完全改变,从靠近乡镇的珠西(珠琳——广西)公路直通大山深处的青石村,真叫村民大快人心,去年村里的霜降节,很多亲朋好友开着车喜气洋洋地回家过节,一条路上是小车不断,是村里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况。
如今,去坝美风景区游玩,也不需要走路了,从家里坐着小车,不用两个小时就到达,去广州或昆明等地,也更加方便快捷,云桂高铁穿城而过,不用太久的时间,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儿,怎叫人不心里痛快呢,我们去往全国各地,是为了回来建设更美的农村。
村子里的土路变好了,水电已到各家各户,村子里安上了明亮的路灯,夜晚走亲戚再也不用打手电筒,有条件的家庭还安上了网络或有线电视……多少人通过这条路,奔赴全国各地打工或上班,求学等等。几十年的改变令人瞩目,改革的春风在云岭大地奏响了一曲曲凯歌,“一带一路”峰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家乡的这条小路与云南省文山州的“桂滇走廊”将会搭乘这趟快车,让各族人民走向更广阔的路、更有诗意的明天。
想到这些,我对自己人生的路,也更加充满豪情。
本文已刊载《散记文山》(云南文山州建州60周年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