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畅销类的书,很多都和成功励志相关,以前我都嗤之以鼻,觉得这么烂居然也可以出书。
后来我转换心态,能热销自然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果我能从中找到我可以利用的优点,是不是这本书对我来说也算一本好书呢?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讲述者,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
每本书也都有自己的适合人群。
我们所谓的“不好”,实际上只是因为它传达给你的信息不适合你而已。
比如你已经大学水平,这时候一个老师给你讲小学的知识,你肯定不屑;
让一个类似《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这样的天才给你讲深度专业,你也会懵逼一样;
2.
知识获取不难,但是心智要打开就很难。
所以我会想尽办法和专家大神们接触,看看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比如他们在读什么,他们怎么想,他们怎么做决策?
比如国庆七天,我见过多位老师,发现他们都会随包带书。
于是我就会好奇地去询问:这本书是讲什么呀,你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你觉得我适合看么?
比如初一老师是专业的编剧,也是高校的老师。
国庆的时候,我们在幸福进化俱乐部的活动上认识的。
她推荐了随身携带的一本书:《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我从这本书和她的交谈中了解到,接下来她要从专业的编剧领域进入面向大众的故事化写作领域。
通过与专家的交流,我们能知道很多未来的趋势。
所以很多人说我行动力强,大神一推荐什么书我就立马去读了。
这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走的时候,有大神在前面带路,我当然要步步紧跟。
跟着专业的人一起跑,你自然就甩开吃瓜群众一大截。
3.
和初一老师聊完,我立马下单买书,回家立马进行阅读。
这是一本教科书,所以我的阅读步骤是这样的:
先快速预习
重点阅读书的目录和作者的序言。
目录能让我知道这本书大概的架构是什么,比如《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看完目录我大概知道了,这本书分成两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8个故事的角色,另一部分是讲故事的12个阶段剧情。
作者的序言一般都是作者写完这本书之后做的总结,所以他会告诉你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在里面呈现了哪些内容,甚至他会告诉你,他推荐你阅读的顺序和方式是什么。快速扫读
了解了整本书的框架之后,我会带着荧光笔+便利贴将整本书翻阅一遍。
重点关注的是图片,以及每章节开头的引言和末尾小结部分。
即使感觉到有意思,我也不会贪恋风景;
只是做个标记,或者贴一张便利贴,然后继续往前。根据内容选择阅读方式
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基本上能确定这本书我该用什么方法来读了。
《作家之旅》这本书偏向于教科书,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题材,所以我几乎把每个重要的节点都贴了便利贴,用笔做了很多标记。
这些标记就像是探险途中撒下的"武器包",让我每到一处都可以有支援,不至于陷入初来乍到的慌张。
4.
我用预习和扫读之后,发现这本书我可能要花很长时间来读。
很长时间是多久?
- 8个角色,每个角色用1个小时;
- 12个旅程节点,每个节点用1个小时;
你看到了,这本书最少要花20个小时。
每天阅读1个小时,也就是这本书我要看差不多一个月。
很多人说我在鼓吹阅读的速度。
我无意去争论和证明。
我就像一个厨师,我做菜不是像中餐厨师一样一把刀走天下;
我有一套刀具,切面包和剔骨我会用不同的刀具。
对于书本,不同的内容自然也会用不同的方法。
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讲对错。
对方法总是去纠结你对我错,还不如讨论这个方法的适用范围来得实际。
5.
古典老师在一次直播分享中提到了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主题:《古典:碎片化时代的精进之道》)
系统性阅读知识最好,但获取的难度也最大。
因为,书本更像是一块矿藏,深挖和浅挖效果不一样;
对于挖出来的内容,你用农业化提炼,和工业化提炼也不一样。
目的决定行动。
我在大学里面是个学渣,我现在感觉自己像个学霸,学什么都快。
我的快,并不是我读书快,而是我能快速进入到学习区。
羚羊奔跑是为了逃命,狮子奔跑是为了一顿早餐。
持续阅读,深度学习,拉大“信息不对称”的差距,是我作为一个知识服务工作者的“逃命”之旅,仅此而已。
END.
我是彭小六。
在三线城市生活,白天是上班族,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