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壹条街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似乎有些东西都是类似的,比如都有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操场、澡堂,此外,学校附近好像都默认有着一条供学生娱乐休闲的街道。就我们学校来说,那就是我们学校的西边,我们都称为“西门”。
西门,作为我们学生最常谈及的话题,那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门”并不是光是一个门,而是指代西门那整条街道,出门右拐那是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的左边开着一些特色餐馆和宾馆,多数是川菜馆和一些不知名的小宾馆;马路的右边则开着一些小吃店,比如:馄饨、烧鸭饭、东北肉卷、炒面粉等。出门左拐则是一条下坡路,坡度不是很陡,而且落差在10米左右,因此坡道就显得很长了。这里多是一些理发馆、超市、药店、水果店,也有不少小吃店,比如:过桥米线、麻辣香锅、牛羊肉泡沫、大盘鸡拌面等。这条在如今看来小小的一条街,在当时就是我们追寻快乐的小天地,承载了我们大学不少美好的回忆。
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去西门是因为什么了,大概是和同学一起漫无目的的闲逛。记得有一次同学去网吧上网,我去西门找他,网吧里大家都抽着烟,游戏的厮杀声和玩游戏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我其实不太喜欢这种吵闹的环境,找到同学的位置后,大概聊了一会儿,我就和他告别了。还有一次,有位同学过生日,我和他原本并不相熟,但因为他叫上我了,因此我也去参加他的生日宴去了。到了,才发现他刚交了个女朋友,我们同去的一帮人开始调侃他,并且开开心心地祝他生日快乐,这都是最开始去西门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平常我们更多的还是出去吃饭,学校的食堂有时候吃厌烦了,没什么口味,我们就约上几个同学,去小西门打打牙祭。我还清楚记得,我们刚进西门左手边曾经开了一家鸡排饭,我们每次去买的时候都挤了不少人,鸡排炸的酥酥脆脆的,放上切好的黄瓜丝和萝卜干,非常的下饭。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在那排队,我们也会打电话叫老板派人送到宿舍楼下,然后我们下去取餐。餐饮行业,变化非常快,鸡排饭有一天没了,我们不得不寻求新的替代品。后来又找到了一家炒麻什和炒拉条的,天气热的时候,配着当地特有的冰峰,那滋味美极了。还有一家卖包子和米线的老夫妻,东西卖的很便宜,挤在道路的一旁。有一家藏在下坡右手边巷子里的东北麻辣香锅,大火现炒,鲜香麻辣的香锅配着东北米饭吃,非常开胃,我们每次去都是心满意足的回来。还有一家川菜馆,我们有时候放假会去点两个菜,其实菜也不贵,但是老板每次都会慷慨送上两瓶饮料,所以我们也就成为那里的常客了。
西门左手边有着许多的理发馆,我们经常去那里理发,特别是夏天的时候,天气特别热,理发频率会更高一点。那里理发店生意都很好,人都很多,我那时性子比较急躁,碰到人多的,我可能转身就走了。理发时理发师的手感直接决定了你的发型,还记得当初有个同学头发被理发师理得不太好看,回到宿舍后照了照镜子,然后不满意的说了句:“把我头发理成锤子了!” 接着便去找理发师重新商讨发型去了。我因为不搞发型,基本上理发师就给我两边推短,然后中间修一下基本上就好了,没有什么难度。但有时候也会碰上技术不太好的,尽管心里波涛汹涌,但是表面还是强装镇静,过后,那家店可能就会从我将来的名单中消失了。还记得那年暑假,我在西门租了一个小宾馆,那是我第一次暑假没有回家。说实话,心里总是空落落的,第一次感受到孤单。尽管也有同学住在那个宾馆,但是还是无法缓解这种思乡之情。
有一天夜晚,我和同学偶然去逛西门,碰到一个炸土豆的小摊车,突然,有个同学过来私语道:“看那个老板是不是特别像我们的X老师。” 说到这里,我们同行的一帮人好奇心被勾起了,我们都纷纷靠近老板的小摊车,发现老板的容貌真的好像我们的X老师,我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老板看到后对着我们说了声:“是不是说我坏话呢?” 我们听到后,转身就走并且笑得人仰马翻,不过后来,我们每次去西门看到这位老板,都会去买上一份土豆,一方面是因为炸土豆确实好吃,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后来亲切地称这位老板为“土豆哥”。土豆哥每次出摊,都是炸了一大锅土豆,土豆在锅中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他熟练的把土豆翻来覆去,耐心细致的操作着这一切。土豆哥很实在,每次给我们盛土豆都盛满了一个小纸盒,配上洋葱和辣椒粉,那个味道我至今还怀念。
毕业前一段时间,我们突然得到消息,说是西门要拆了,我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可靠性,还亲自去看了。确实,两边的店铺许多已经成了废墟。听说是学校要重新规划,学校还修建了新的教学楼,还有游泳馆,我们对此感到深深的遗憾,要知道炎热的夏天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去玩水了。西门从此就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了。毕业后,我没有再回过学校,更无法知晓现在的西门已经成了什么样子了!就让那个曾经热闹的西门好好的藏在我的脑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