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便离开学校开始工作,很多人看待学习的方式也没有变化,即学习是为了将来某个时刻用。但现在,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周期内往返于知识和实干之间,我们在实干中觉得需要就去学,学了就立刻用,如此循环。
2.对于学习的两个主要认知:第一,学习的目标是拥有有效的个人知识体系;第二,我们可借助“学习之旅”圆环游走于知识世界与实干世界。
3.一般来说,人们把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模式加起来的整体称为一个人的“个人知识体系”。
4.认为学习要消除的是学习者的六个差距:知识、技能、动机、习惯、环境、沟通。
5.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完成了理论上的培训后都必须学那么多的东西,学习各种工作占了我们工作生涯多么大的一部分,在各行各业中,对人们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6.在知识世界,我们经历磨难,这通常意味着痛苦的学习、反复的练习,既学习全新的知识,也停下来观察自己、进行反思。
7.神话中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是成长仪式的放大,即启程——启蒙——归来。
——约瑟夫·坎贝尔
8.,圆环被细分为这样12个系列事件:①日常的世界;②冒险召唤(刺激性事件); ③拒斥召唤;④见导师;⑤越过第一道边界;⑥考验、伙伴、敌人;⑦接近最深的洞穴;⑧核心的磨难(中间点、死亡与重生); ⑨报酬(掌握宝剑); ⑩返回的路;⑪复活(高潮); ⑫携万能药回归(结局)。
简化来看,英雄之旅与作家之旅圆环都分为三个阶段。按《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的划分,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分成三幕:第一幕,英雄下定行动的决心;第二幕,在冒险的世界里,英雄采取行动;第三幕,英雄赢得胜利,重返日常的世界。在日本推广作家之旅的冈田勋进一步简化它,说这三幕是开始、经过、结尾。也有人说,这三幕是开始、中段、结尾。
9.学习时,我们经历的是相似的:在未知的知识世界,我们经历磨难。但我们不会停在知识的世界,我们终究要带着新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重返实干的世界。
10.学习时,我们不会被追杀,但我们经常找不到返回的路。
我们也可能不想返回,在知识的世界里,我们享受到极大的知性快乐。神话中有着类似的主题,坎贝尔写道:“天上方一年,地上已经百年。”但我们必须返回地上,沃格勒写道:“醒一醒,探索者们!不要沉浸在庆祝活动里,回忆一下为什么跑来这里!”
从知识的世界学习后返回,我们要有一些特别的行动,在学习之旅中我们称之为“把知识变成能力”(在“思维2”中,我们会详细讨论面对未知和面对已知的各种方法)。
这里,我们用英雄之旅的比喻先看看这些特别的行动。坎贝尔和沃格勒都用故事的语言说过英雄之旅。沃格勒描绘的图像尤其鲜明,他写道:“在古代,猎人和战士在返回家园前都必须接受净化,因为他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插图]一仿照沃格勒的话说,你必须放弃学习者的自我,变回实干者的自我。
在考虑学习历程时,我们发现自己也需要这个净化过程,我们要让返回的自己能够适应实干世界。英雄作为两个世界的主宰者,他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按坎贝尔的说法是:“(他)不会使一个世界的原则污染另一个世界的原则,但可以使大脑借助另一个世界来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