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757/1001(17.10.25)
1.
不是都在说,要多读书么?怎么要少读书呢?还要有功利心?且听我慢慢来说哈……
最近发现一个效率最高、最好用的学习方法: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就可以用到的、而且能学的懂的。从问题出发,带着功利心去找答案,把想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的相关书籍搜集一起,来一次主题阅读,看效果如何!
学习是从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从人、事、书、网上搜集各种信息和资料,来开发自己的认知盲区或提升自己的认知效率。
我喜欢这个说法——极其功利少读书。
貌似我好像看过很多书似的,我知道我只是买过很多书,那只是完成了购买行为,是一种消遣式的消费,当那些书买回来真正被我读到的时候,才是它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是因为我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去那本书里找想要的答案。
这就是我认为效率最高、最好用的学习方法。
2.
今天听了樊登请到古典讲《跃迁》,有关联机学习,想要再深入书中读读,所以,就赶紧拆开了买回来有一个月的本书,有了本文的输出。
古典老师说: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所以,我想,在学习前,一定要发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是“更少而更好”的事。每次讲课我都会问到学员,大家都带着问题来的吗?你需要通过本次学习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不妨列一个问题清单。
“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这个说法有点意思,我很有感触。
比如,我最近在做课件的时候,就是订好的课题,然后就想:这个课题,里面需要涉及哪几个模块是学员比较感兴趣的?是对方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章节里面需要设计啥样的案例和话术是更容易让对方理解和自己能够说的很明白的?必须结合自己知识体系。如果超出了自我认知,那么就会造成自己讲不清楚,自己都讲不清楚,都不用考虑学员是否可以理解了。
所以根据这样的自我提问由点到面的完成了课件内容。
3.
最近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共读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虽然每周只分享一个章节,但是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用需要输出的心态阅读的时候就发现书里的很多模块都成为了自己发挥的对象。让我们通过一个个的点去发散开来,不止讲书里的内容,也联系到生活和工作,就会建立起更多的链接。
我想这种学习方法就属于联机学习哈。
古典老师说有三种学习思路:
自学——自己找答案。
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你是哪一种思路?你看看看自己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
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想一晚上没有答案;
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路、书来找资料;
遇到问题——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结合,如果遇到问题,我会先自己找答案,如果苦苦还是没有答案,就会找人求助啦。
根据书中的说的:我们现在获取的知识绝大数都是二三四手信息,太多人已经失去了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如果我想通过网络,书籍来找到答案,就需要认得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在哪里。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要么跟随站在知识源头的人,要么成为知识的源头。
书读不在多,带着问题和功利心,带着需要输出的使命去读,会吸收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