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具体的“虑”的方法:格物
《大学》第一章,总共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总纲,讲了心智系统转换的关键在于“亲民”。
第二段是结构,讲了“亲民”的步骤与过程。
第三段是方法,讲了“亲民”的步骤与过程中的具体方法,甚至包括了推广的方法。
第三段中的“格物”、“诚意”、“正心”都是“亲民”过程中,非常、非常、非常具体的方法。
请!!!记牢下面这张图:
“格物”,就是“虑”的具体方法。
在介绍“格物”之前,我们需要认识一下“思”与“慮”的区别,在古汉语中,“思”字有多种的意思,其中一个意思表示“外思”。而“虑”字,在这里表示“内思”。
那么,“外思”与“内思”有什么区别呢?
“外思”与“内思”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时“思维界面”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思维界面”呢?
我们就拿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思维界面”来对比一下: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他的“思维界面”来自于“现实世界的感觉”,传说中,有只肩负伟大使命的苹果砸中了他的头……
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他的“思维界面”完全来自于他的“意识空间”。因为“光子”在移动的时候,光速实在太快了,任何人都不可能观察到光子是如何移动的,包括爱因斯坦。
但是,爱因斯坦“看”到了,当然不是在现实世界中,而是在他的“意识空间”里,用想象力“看”到了光子在移动时的状况……
爱因斯坦有段非常著名的话: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我们都没有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只注意到了《相对论》对人类的价值。其实,爱因斯坦对人类真正的价值,他发现《相对论》的思维方式远高于《相对论》本身。
《相对论》作为一种科学发现,和人类所有的科学发现一样,必将被新的科学发现所突破。而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思维方式,却为人类开辟了一条发现真实的道路,这是永恒的!
他告诉我们,发现真实并不局限在对现实世界的感官、经验、知识之中,而是在人类的想象力中(……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从牛顿与爱因斯坦的思维界面对比,我们大概可以感受到“外思”与“内思”的区别。
“外思”,是以人的”感官感受“作为思维界面,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思维。
“内思”,是以人的”意识空间“作为思维界面,摆脱已有的经验、知识,以想象力为基础的思维。
……
下面,我们继续来解读“格物”。
“格物”是内思的具体方法,“格物”的“物”,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物,并不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物,一般都是指感官能感受到的物,比如,事物、物体、物质等等,通俗的说,就是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可接受的东西。
但是,被这样认识的物并不是”完整的物“,而是“完整的物”被人能感觉到、能理解、可接受的一小部分。“完整的物”,包括了【已经被认识到】与【还没有认识到】的两部分。【还没有认识到】的部分,基本上不存在于我们的感觉、理解、接受范围内。
而且,即使是【已经被认识到】的部分,也不是人的感官都能感觉得到的。比如,一事物内的各种关系,以及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都存在于人的感官感觉之外,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能在我们的“意识空间”中,通过想象力被重新还原、建构出来。
这种被重新建构出来的“意识影像”,在现实中,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存在,人的感官是不可能感觉到的。
所以,对于“物”的概念,我们要有个全新、全面的认识:
我们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感官感觉到“完整的物”。
感觉到的物,只是“完整的物”能被我们感觉到一小部分。
“完整的物”只可能在“意识空间”中,通过想象力认识到。
“格物”的“物”是指“完整的物”。
而“格”就是在意识空间中,用想象力去发现(”格“字,在造字上就有一种”破物“的含义)。
”格物“这种内思的方法,对现代人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相对论》、《量子论》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认识真实的范畴已经超越了人类感官感觉的范畴。人类未来对真实的发现,都将来自于人类的意识空间,想象力将成为发现真实的主要手段。
但是,现代人类对想象力是有误解、有局限的,我们都没有真正理解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IMAGINATION)。在我们现有的认识中,想象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那么,应该如何运用想象力(IMAGINATION)呢?就从”格物“这种”内思“开始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