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拾遗录(十六):不识庐山真面目。
光绪二十七年,庚子之乱后清廷力保载漪、载澜等人的性命,毕竟都是爱新觉罗的后裔,要是按罪处斩这些人,折损的则是清朝皇室的威严。所以在事后追责中,虽然被处决的清朝官员有一百四十余位,但是皇家贵胄寥寥无几。与其他获罪的大臣不同,其中一位被处斩的清朝官员的脸谱足够复杂,这个人就是山西巡抚毓贤。此人最早将“义和拳”改称为义和团,对其大加庇护,不仅对辖境山西内的洋人斩草除根,而且自己曾亲自捉刀行刑。自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一开始,毓贤就亲赴旗营,部署硫磺、火把、煤油等物品以备放火,又命令制造局赶制利刃等武器分发给义和团拳民。
其后,在这场庚子大乱中由毓贤唆使,山西先后有一百九十余名洋人,信民六千余人遭劫,在清朝全国最为惨烈。因此洋人对于毓贤的仇视,必须以命相抵,而清廷也没有任何合适的借口,为他这种滥杀无辜而开脱。是年腊月,毓贤被从太原押送到兰州,从山西出发时,因为一直以来对于拳民的庇护,有数百名义和团拳民自发护送,行至兰州后,毓贤将被问斩的消息传出,满城都是营救毓贤的纸贴,毓贤的双面人生开始显现。次年正月初三,清廷将毓贤问斩的电报果然拍至兰州,行刑日期定在初六。但是城中风声四起,都传有人要去劫法场营救毓贤。在这些人看来,毓贤被判刑更像是为清廷顶罪,这是个为清朝的尽忠的英雄,不能就让他这样死去。
但是,清廷为了避免变故,将毓贤问斩的日期提前到了正月初四,在上路前,清楚难逃一死的毓贤,仍然在练习书法,在接到问斩的谕旨之后,毓贤磕头谢恩,穿着长袍马褂前往刑场。在刑场上,毓贤泰然地问道:“今个是谁伺候我?”然后赏了一个金镯子给刽子手。在被处斩前经过商量,毓贤的两位长妻自杀,留下少妻带着子女抬棺回原籍侍奉老母。兰州当地大众得知毓贤被处斩后自发前去祭拜,堆起来的纸钱像房子一样高,烧得火光冲天。在毓贤的自挽联中,也在为自己辩驳,其中“伤慈孝意”和“夫复何憾”也让人为其这份执拗感到唏嘘不已。
最终,不难发现毓贤的双面人生,归根结底是一种自我拘泥以及固步自封的妄自尊大。至死也没有逃出自己的梦幻,一直认为他的残酷是为国为民,为了清朝的天下,而且也把自己的死,看作是在为清廷排忧解难,以为自己是气壮山河的忠义之士,殊不知只是庙堂之上用做挡箭牌的一颗棋子。这颗马前卒至死也没有看透,究竟谁才是他性命终结的元凶,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也是晚清宦海无数过江之鲫的宿命,这样的人在庚子年间有很多,直隶总督裕禄兵败自杀,驻守黑龙江的寿山兵败自杀,刚毅的好友内务府大臣怀塔布更是荒诞,是在被洋人抓去做苦力后不胜劳作,力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