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个人或团队,是否持续成长,取决于吸收了什么样的资讯;相对的,你给所传递出来的资讯,也决定一个人的成长潜力。
团队领导者需要意识到,你喂养什么资讯给你的团队,他们就会长成那个模样。同样是喂养,如果你喂养的是零食,你的团队就只会有「零食层级」的见识。另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喂养「高级食材」时,你的团队就会展现出吃这种食材等级的模样。
更聚焦来看,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就只要知道该职务上的事务,团队在不经意间的沟通,都会以同样层级的资讯做交流。一但跳离了原有的职务,就势必要全部从重新开始。
但是当我们不只给予职务上该有的资讯,还从组织运营层级的角度分享资讯,你会发现当团队面临问题时,也都能够清楚知道,现在最重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同样都是沟通,都是在传递讯息,但是当传递讯息的视野与见识不同,最终影响的不只是单一点上的进步,而是全面网络化的增长效益。
01忘记成本的损失
周哈里窗对人类认知与他人认知分别有四个区块,其中有一个「我知道别人不知道」。这一区块在说,我知道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但这一块又可以再细分成三大类:
第三层,最深层次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
第二层,不敢让特定对方知道的事情
第一层,纯粹是忘记告诉
组织往往停滞无法成长,从沟通的角度来看,就是属于第二层,不敢让对方知道,以及第一层的我忘记告诉对方,导致我以为告诉了对方,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忘记」 。
沟通的过程,最常见的误会来自于「我知道,你不知道」。于是就会产生「你应该」怎么样的心想法,从而引发情绪反应,例如愤怒、难过等,一但理解这一层逻辑后。
我们就要思考,对于资讯的取得,是否拥有足够的「正确度」。可以说,如果团队成员在资讯取得的过程,没有获得足够精准资讯。
就会引发另一种结果,那就是从不正确的地方,获取到错误的资讯,进而让整个组织的合作,产生破坏式的情绪反应。
这就会衍伸出一件事情,假如今天你要传达组织面的资讯,那么我们要传递什么。
02组织生存的问题,是否所有人都知道
传递讯息,就需要着重在三个关键问题:
我们怎么活着?
现在在哪里?面临着什么挑战与机会
未来将朝向哪里?达成什么指标来作为前往的依据。
《对手偷不走的优势》就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为了建立起持续成功的团队,你需要让所有人都理解,我们是什么样的团队。
要确认一个团队,是否拥有真正持续成长的动力,那就问我们是怎么经营运作的,以及现在面对的竞争情况,还有目前市场的机会,未来我们将朝向什么样的目的地前进。
但是,要让团队成员都理解这些资讯时,就会碰到一个大关卡,那就是团队领导者的思维。
一个团队领导者的内心是想:「即使我告诉团队成员,这些关于如何持续运作,以及现在运营时,所面临到的问题,也不会有人听得懂,或者是没有必要理解。」
一但领导者以这样的想法,团队的成长性,就会局限在领导者自身的认知框架中,对于跳脱原有思维的创新性发展,就成为难以突破的窘境。
03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
《创新者的窘境》中就对此提出颠覆性的架设,如果要持续成长,必然要打破原有组织的价值网络。并且以新的价值网络来驱动组织持续增长,亦即在原有企业即将快达到失速点之前,开创出组织发展的第二曲线。
可以说,只有当全体成员都理解,我们是谁?怎么运作的,以及未来我们将走向何处?并且知道现在面临到的状况与挑战。
所有人才会拥有真正的团队共识,知道现在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让每个人在行动的当下,都能确切知道付出的心力在哪里。
更具体来说,这个团队的成功与否,不是团队经营层的结果,而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共同开创的结果。
组织往往无法发挥持续成长的动力,源自于人才不知道,现在所付出的心力,是流向何方。
所以团队内的沟通,就是在激发每个人知道,理解,并且看到未来的可能,从而唤起,我们想要达到更好的未来而前进。
这就是激励因子的内驱动能,只有当人们的激励来自个人内驱力,也就是你不必奖励,团队也会自动自发的网为此目标努力,因为大家会知道,团队的成功,是我们的成功。
04破坏式创新的源头:正视冲突
当拥有了沟通上的共识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孕育团队共识,也就是要怎么团队内部的沟通。
有效沟通的基础,来自开放心态的建立,开放心态又来自对于「沟通冲突上的理解。」换言之,要建立起有效,且正确的沟通氛围,领导者要让每个人理解「建设性冲突」的重要。
建立这种沟通环境最大的障碍,源自领导者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打造建设性冲突的文化,就必然需要对于这种沟通文化的认同,当有人无法接受,自然就会离开。
因为组织要的不是和谐的家庭式文化,而是绩效单位,没有产值势必被淘汰。如同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企业的存在,就是为市场创造价值。」但是回头来看NETFLIX的发展路线,就会是另一种思维。
NETFLIX从原有DVD市场走向线上服务,在到现在的内容原创,每一次的转型,都牵连着组织内部的价值链移转,这过程必然让原本成长期的事业体,面临到淘汰或是替换的可能,过程中如何面对「人」的内在情绪,以及达成想法上的共识。
最重要的关键,就源自于,开会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有孕育出这样的开会氛围。
05打破消极认同
当会议结束后,即便在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建设性冲突,也不一定代表会达成成果,其中有两点:第一,会议中的「消极认同」;第二,会议结束时的再次确认。
贾伯斯曾说到:「参与会议的人,对这项会议没有任何作用,那可以请他出去。」这说明,参与会议的人,必须提出意见,即便是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人积极的参与其中。
反之,如果忽略了让人发声的过程,即便所有人表面认同,在会议后也还是会有反对、不支持的声音,这种现象被称为「消极认同」。
为了打破潜在的议题,团队领导者必须肩负起这项责任,对于会议中询问所有人的看法与建议。
很少有人会因为看法不同,而完全否定这项提议,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发生,源自于你没有让他们的声音被看见。
除了针对会议中的议题发掘,要让会议结束后,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时就必须再次确认每个人在会议结束后的行为,以及该负起的责任。
这种再次确认不仅能够知道彼此的想法是否有达到一致的共识,也使与会者知道接下来所做的事情,跟会议中所确认的是否相符。更清楚地说,确认理念以及执行方向是否一致。
06建立相互支持文化
在健康的组织中,同侪之间的监督发挥到极大的作用,不仅是沟通上的信任,另外,大家所做的是为了更大的组织目标。
相互支持代表说,一个群体里,如果缺少了同侪间的相互支持或监督,就容易变成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如同一个工作小组。
要建立起健康团队,就须从之前提到的信任关系开始。但这时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监督的角色不是由团队领导来负责,为什么还需要同侪来执行。
这包含二个层面:一个是时间价值性、二是行为反馈的认同度
在《领导梯队》中就分析从一线领导到全球策略的执行长,每一个阶段的转变,时间投入的重点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趋向于整体性的战略。如果团队领导持续忙于处理一些可以由其他人解决的事情,就容易让组织的发展停滞不前。
另一方面,团队领导者与同侪间如果针对绩效来反馈,往往前者的人们比较会认同。但是,绩效不足的情况下,就要回到个人的行为来看。也就是说,绩效的好坏取决于我们事前的行为。
但我们却最少把反馈放在对方的行为改善上,这是因为你会担心当我们说出这样的行为反馈时,对方反抗或是不认同的情绪反应。
这也是团队里最为珍贵的一环,然而,要能够达到这样的前提,就是团队信任是否有足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