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解决问题的教学越来越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每当教学这个内容时,让我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学懂?每次遇到一个难题时,想到的是:怎么引导孩子们解决这个难题?在深入品读《数学课程标准》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指导性话语,积极对新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进行探索、思考中,逐渐也有了一点点体会。
一、 用实物模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立体图形——圆柱的知识时,通过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各部分的计算公式,也能熟练的求出题目要求的部分。但与生活联系起来做题,就错误百出,令我大伤脑筋。例如:求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孩子们有的求体积,有的求的是2个底面积加一个侧面积。于是我每次上课时,总会带一个圆柱体进教室,做题时,先让他们根据题意找出题目要球的是什么?再动笔做。没想到效果比我反复讲要好得多,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不看模型,也能通过空间想象完成题目了。
二、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虽然现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会看线段图。但我认为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解决有些数学问题,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它能更清晰地反映出题目中每个数学信息的内在联系。例如:一根绳子围绕树干一周还多1米,围绕树干2周还差2米,问树有多粗,绳子有多长?一些学生当时无从下手,我问他们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想到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答道:“画线段图。”“那你们就试着画画吧!”当学生画完后,我对学生画的图进行评价后带着学生一起画了一个线段图。当我出示线段图后,从图上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树有多粗用:2+1,而绳长:用2+1+1。
三、 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线段图虽然能清晰的反映题目中每个数学信息的内在联系,但对于有些数学问题,我认为用直观的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在教圆的周长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一根绳子长20米它绕一棵树的树干6周还多1.16米,求这棵树的横截面积。对于优生来说,这样的题目不画图也能做出来,但对于思维反应慢的学生来说,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然后画了一根绳子在上面绕了6圈多出一截。对他们说:你觉得你现在会了吗?那几个学生看了后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了先去掉多的1.16米,再除以6就是1周的长度,也就是周长了。已知周长就能求出半径,也就能求出面积了。”
四、 用浅而易懂的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在解决问题时,也可以把题目变得简单生活化。看一位朋友教孩子时,遇到一个问题:在买一件物品时,甲差7元,甲乙两人一起买正好可以买一件。朋友问孩子:“乙口袋里有多少钱?”小孩半天没弄明白,我问他:“要是你买东西少了7元怎么办?”孩子说:“问妈妈要。”“要多少呢?”“7元。”“那你和你妈妈口袋里的钱正好可以买一件,那妈妈口袋里有多少钱呢?”孩子马上明白题目是意思了,这样用孩子们生活中浅而易懂的话,也能帮助他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其实,在解决问题时有许许多多好的方法,我认为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题意,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理清各种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认为都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