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的某一天,而今年则是4月4日这天是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样也叫做踏青节。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历书》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同样也是春耕长春种之时。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由此可见清明节是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不同,清明节则包含者一些传统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做为国假,2008年国务院规定清明放假1天,2009年又改为放假3天,这对于某些人来说,才是够直接,最有意义的好处。
清明前后,虽仍有冷空气入侵,可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到处展现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天气晴朗,草长莺飞,一派生机勃勃,作为早春,故春游踏青必不可少。
说起清明,不可不提祭祖,扫墓,俗称上坟,是对死者的一种祭祀。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这很清楚的记录了清明上坟的一派景象,而现在大多也是这样的。三月清明,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新土,然后磕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祭拜,除了焚烧钱之外,还有烧一些纸糊的祭品,以此祝愿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以前的纸糊祭品只是一些衣服鞋子类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些桌椅电视等家具。而现在社会,祭品也与时俱进,种类繁多,纸钱变成了数不清有几个零的亿元大钞,还有经常可见有纸糊的洋房别墅、奔驰宝马、游艇飞机、手机电脑、茅台五粮液、儿媳女婿、保姆司机、枪支弹药、甚至还有“小三”“二奶”。这些东西着实让人感觉很搞笑,清明祭祀本意是尊重先人,对祖先的祭拜和怀念。而今却掺杂了一些社会病态,和恶劣的社会现状。让人很是心寒。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先在阴间也可以过得很好,而这些与现实社会的恶劣风气相结合的祭祀方式和祭品,却是对祖先的一种羞辱。这是一种社会病态心理,已经表现出了现实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和攀比心理,也表现出了人们的价值观已然逐渐扭曲。
中国人自古就有不忘本不忘根的古训,民间还有祭祖能让祖宗保佑子孙后代昌盛、财富茂盛的说法。祭祖同样是表现中国人孝道的一种方式。所以一到清明前后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久居家乡的晚辈,总要聚在一起,给先人扫墓,为逝去的长辈送去祝福。
清明祭祖是一种孝道的传承,是对先人的追思,是敦亲睦族,民德归厚的优良传统。切不可与现实污秽肮脏之风气相结合,这只会让人觉得愚昧落后,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