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我们今天来讲一本非常酷的书——《生活的艺术家》,作者是功夫巨星李小龙。没错,这是李小龙的书。提起这个名字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有一段时间,一旦觉得自己有点压抑或者身体不灵活的时候,我就去看李小龙的这个视频片段,然后就跟着他怪叫,觉得这一下好释放。
我们所熟悉的李小龙是叶问的学生,他祖籍中国广东佛山,是截拳道的创始人,那个“嘿嘿哈哈,双截棍”,双截棍的美学创始者也是他。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了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的亿万影迷。也是他让“功夫”(kung fu)这个词写入了英文词典中,所以后来拍《功夫熊猫》,这个词不用翻译的。李小龙的头像、他的动作,还有标志性的黄色运动衣直到今天还是时尚元素中的一部分。
但非常遗憾的是,在1973年,李小龙英年早逝,他去世在情人的家中,年仅32岁。可是仅仅知道这些就等于李小龙这个人吗?远远不够。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觉得很颠覆,因为书里向我们展现出的李小龙非常不一样,他不仅仅是一位拥有高超技艺的功夫之王,实际上还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心理学家或者是作家。
他曾经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哲学,是苏格拉底、笛卡尔的追随者,他自己写诗,演员之路更是历经坎坷,一点也不顺利。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在李小龙去世之后才出版的,那为什么说作者是李小龙?因为书中收录了大量李小龙的文章、日记和信件,也涉及很多对于功夫哲学的讨论,还有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在平静中抵达深邃的哲学思考。
所以这本书有一个整理者,他名叫约翰·里特,这是一位专业的李小龙研究者,也是唯一被授权可以阅读、使用所有李小龙私人信件、武功草图和读书笔记的人。所以这本书是约翰·里特整理出来以后,以李小龙本人的名义出版的。
书里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大概是在李小龙逝世前六个月,他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经历和体会。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篇文章涵盖了李小龙对人生历程的洞察。灵感一来,他就随手写下笔记,有的可能是在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另一些是在九龙塘的家中学习的时候写的,也有一些是在餐馆吃午饭或者喝东西的时候随手就记下来。
李小龙说,基本上来讲,作为武术家是我的选择,当演员则是我的职业。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希望能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这应该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可能立即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他不是在写拳脚,他写功夫之道、哲学和功夫、心理学和功夫,他会写到表演艺术、自我发现等等。总之,这里面的命题都很严肃。这本书的序言是谁写的呢?她叫琳达·李·卡德维尔,这就是李小龙的夫人。琳达说,在这里,李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其实李小龙自己也说,在武术和电影中的形象,都是“简单而真实地反映自我”,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最高境界。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他的个人魅力;但从深一层来看,这种勇于把灵魂打开来给别人看的人其实非常地稀少。而且他总是会让我们像照镜子一样地看见自己的样子。
就让我们从头来梳理这本书。先回到1973年,在7月24号的晚上,香港九龙殡仪馆外开始有悼念者自发地聚集起来,他们等候在这里,因为第二天早上这里将举行李小龙的葬礼。到7月25号上午十点,葬礼开始的时候,前来悼念的人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所有的人聚集在这儿,就是为了再看他们的偶像最后一眼。
四天前,李小龙去世,享年三十二岁。出现在葬礼上的不仅有众多民众,还有相当多的影视名人。每当有李小龙的名人朋友们出现,他们戴着墨镜、戴着帽子,依然被围观群众认出来,人群中就会立即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声。
在李小龙这短暂的一生中,究竟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先从他的家世说起。李小龙父母的感情故事特别传奇。1904年,广东佛山的一个贫苦家庭迎来了第四个男孩儿,起名叫李海泉,这就是李小龙的父亲。
小海泉在十岁的时候,就穿着从三个哥哥那儿传下来的破烂衣服,去一个餐馆打工,要帮补家用。海泉非常聪明,他会用粤语唱小曲来招揽食客,说朋友们、乡亲们,来,来,来,尝尝我们的清炖牛胸、菠菜豆腐、荷叶蒸田鸡、皮蛋粥等等。这个孩子是很讨人喜欢的,他特别能吃苦,还会察言观色。
有一天,有一位粤剧名角儿听到了这个小男孩的叫卖,觉得他的声音天赋很好,就问海泉,你想不想来当我的徒弟?从此,小海泉转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了一个学戏的人。他开始了辛苦的训练,后来成了佛山一位资深的戏剧演员,主要演丑角。
在1928年,李海泉所在的剧团决定南下,去一百公里以外的香港发展。这个决定很成功,剧团的名气在香港不断地增大,当时香港的首富是谁呢?叫作何东爵士。何东爵士就邀请这个戏班子到家中去进行一场私人表演,也就是在何东爵士富丽堂皇的大宅院里,李海泉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也是他未来的挚爱,就是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
按照李小龙传记作者马修·波利的类比,何爱瑜的家族在香港绝对是豪门,它的实力相当于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和肯尼迪家族。我们来说说这个家族。何爱瑜的祖父叫何仕文,是一位荷兰籍的犹太人。1866年,这个犹太人被任命为驻香港的荷兰领事。在香港居住的期间,何仕文“购买”了一位中国女子,叫施娣,做姨太太,他们生了六个孩子。
这六个孩子中,长子就是何东。他出生在这样的夹缝中,是个混血儿,可是精明能干,长大以后他成为东亚最大的贸易集团——渣甸洋行的买办。接下来,何东通过船运、保险、房地产和鸦片等等行业迅速积累了财富。如果我们去看上海的一些历史,故事中常常会提到何东爵士。
何东三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为香港首富,生意越做越大。然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叫何甘棠,来做帮手。何甘棠很快就成为香港排名第二的富豪,这位何甘棠就是李小龙的外祖父。
何甘棠有两大爱好:一个是爱看粤剧表演,第二就是喜欢漂亮女人。何甘棠在十九岁的时候结婚,然后不断地纳妾,当时按照香港的法律,纳妾有一个人数的上限,就是十二个,何甘棠很快就纳满了十二个妾。接下来,为了照顾自己的家族生意,何甘棠一度移居在上海。住在上海的期间,他有了一个秘密的英国情妇。这位英国女士在1911年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何甘棠的第十三个孩子,这个孩子的中文名字就叫何爱瑜。我们知道了,后来她成了李小龙的妈妈。所以我们会发现,何爱瑜的成长是在一个混乱的豪门里的,这也让何爱瑜决心她要过一个和自己的母亲完全不同的生活。
转折点发生在何爱瑜二十岁,这一年何东爵士在自己的宅院里要举办一场粤剧表演给自己的朋友看。何爱瑜也要求来看表演,她在现场被一个英俊的年轻男演员所吸引,这个人就是李海泉。两个年轻人一相遇就胜过人间无数,从此坠入爱河。可那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放在现在这估计都要上热搜的。可想而知,当年两个年轻人的感情遭到了何爱瑜整个大家族的强力反对,而且这个家族势力太强了。
但是李小龙的哥哥回忆说,妈妈非常独立,意志坚定,有着极强的抗压和适应能力。最终妈妈下定决心要和爸爸在一起。何爱瑜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她选择了跟这个叫李海泉的小伙子私奔。在别人眼里,这位跟着李海泉的女子非常地文雅,话不多,整日微笑,是一位传统的女性,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人知道何爱瑜背后那个显赫的家族。
李海泉和何爱瑜前后生育了五个子女,他们的长子在三个月的时候就夭亡了,所以他们领养了一个女儿,叫作李秋源。两个月后,何爱瑜生下了二女儿,叫李秋凤。在1939年10月,何爱瑜又生下一个男孩子,取名叫李忠琛,这个就是李小龙的大哥,这个哥哥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他曾经担任了香港天文台的台长。所以你看,人生多么奇妙,竟然会把命运、性格、爱好完全不同的孩子放进同一个妈妈的肚子里。李小龙的哥哥和李小龙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是一个科学精英。
接下来,时局发生了变化,香港越发地不稳定,剧团决定到美国去进行巡回演出。这个时候面临一个抉择:李海泉和何爱瑜夫妇到底跟不跟着剧团走呢?这是很艰难的决定,因为最小的李忠琛还不到两个月大。经历了非常艰难的选择,最终李海泉还是递交了签证申请,他是觉得要去赚钱的。所以在1939年12月8号,经过了三周的航行,载着这夫妻俩和剧团的轮船驶入了美国旧金山。
李海泉和何爱瑜住在华人的社区里。一年以后,1940年的11月27号,记住这个日子,何爱瑜在这里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拥有八分之五的中国血统、四分之一的英国血统和八分之一的犹太血统,这就是未来的李小龙。
当时他还不叫李小龙,母亲给这个男孩子起名叫李振藩,就是威震三藩市、威震旧金山,他的英文名字叫作Bruce Lee。李小龙出生在龙年猪月狗日龙时,这可能由于一套迷信的说法,让父亲觉得这个时辰很不一般,因为他的生辰里有两个龙,大吉大利。然后整个剧团的人也都来恭维他,说令公子定能成大器。但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振藩将来会名叫李小龙,然后影响了那么多的人。
在小振藩一岁多的时候,他跟着父母返回到了香港老家,那个巡回演出结束了。回到香港,他们发现这里的环境潮湿,蟑螂出没。小振藩水土不服,很不适应,他很快就生病了,而且身体一直不好。直到四岁多的时候,小振藩走路才不再跌跌撞撞,而身体也一直比同龄的孩子差。但非常幸运的是,作为一名粤剧演员,李海泉返回到香港,一家人的生活倒也不愁温饱。
而且他们其实是很有头脑的,趁着战乱,香港在当时人口骤减了三分之二,李海泉就跟何爱瑜商量,低价买进了好几套公寓。等到战争结束,日军投降之后,短短的五年,香港的人口从六十万飙升到三百万,这个地方的房屋租金也一路上涨,寸土寸金。此时的李海泉就不再只是一名演员了,他成了一个成功的包租公。他们这个小家庭多达十三口人,但是从来没有为生计发过愁。姐姐李秋源回忆道,到了1950年,我们家陆续购入了电视、冰箱、轿车,还有了自家的司机。
应该说在那个时候,虽然他们家跟何东爵士的财富根本没办法比,但是生活也是非常优越的。而且小振藩的身体也慢慢地变好了,身体好了,这个孩子极其活跃和皮的那一面就爆发出来了。哥哥李忠琛记得,如果小振藩很长时间不说话,妈妈一定会怀疑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因为他一刻都不停歇。但是给他一本漫画或者小说,这个孩子就会安静下来,坐着读上好几个小时。所以李小龙的精神世界其实是一直丰富的,他始终热爱阅读。
少年的功夫入门:咏春拳
我们来说说那个时候的香港。何东爵士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各个领域里,香港最大的电影公司联华影业的董事长就是何东。这个人其实是李小龙的外伯公,因为这层亲戚关系,李海泉也就参与到了很多电影的制作中,他会常常带着孩子们去片场。
在小振藩六岁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正式出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戏。因为他非常地顽劣,所以给他的这个角色也很贴切,让他扮演一个离家出走的男孩。这部电影票房惨败,很快就被人遗忘了。但是到了1950年,李振藩又参演了自己的第五部电影,叫作《细路祥》,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然后李振藩也在这部电影中开始使用了一个艺名,叫李小龙。他非常喜欢这个艺名,坚持要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这个名字,所以在1950年,“李小龙”真正诞生了,我们之后就把他叫作“李小龙”。
李小龙在做电影童星的路上其实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他的学业却始终是非常地糟糕。李小龙六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何爱瑜就把他送到了香港最好的天主教学校。李小龙进的是男校——德信学校,他家里的姐妹们进的是女校。当时的李小龙很瘦小,平衡能力也不好,他不会骑单车,害怕水,还戴着厚厚的眼镜。这可能是我们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和后来我们印象中的那个一身肌肉,眼神非常凌厉的李小龙差距很大。
那个时候,他的性格非常好斗,脾气暴躁。任何人如果取笑他,或者做出让他丢脸的事情,他都会当场跟别人打起来,根本不管对方高矮胖瘦,也不管对方年龄大小,李小龙都敢动手。就是这个“敢”字让他打出了名头,其他的男孩也都不敢挑衅他。对李小龙来说,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他觉得打架更有意思,所以学习成绩很差。
在1951年的9月,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因为一路都学习成绩好,然后特别被人喜欢,进入了喇沙书院去就读。李小龙也就跟随着哥哥的脚步,也进到了这个学院。这是香港最负盛名的中学之一,整个课程全部都用英语授课。哥哥李忠琛是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是李小龙恰好相反,成绩倒数第一,在这里五年期间,两次被校方停课。
这个期间发生了什么呢?1952年,一批顶尖的粤语电影从业者成立了中联影业公司。这个中联的影片它有一个发愿,说要传递中国人团结、友爱、敢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所以李海泉也加入了这个影业公司里,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小龙如果能够到这样的公司里去演电影,接触这样的团队,会对这个孩子有比较好的影响,可能将来就不至于进入黑道,不至于学坏。所以在1953年到1955年期间,李小龙不断地参演电影,他总共演了多少电影呢?十部由中联制作的电影,这几乎占到了李小龙整个生涯中影视作品总量的一半。
但非常可惜,这个中联影业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就关掉了。没有了演出的任务,李小龙的精力就又无处释放,他又开始打架、捣乱,人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太头疼了。在1956年,这个喇沙书院把李小龙开除了,这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儿,整个家族都羞于启齿,而且心里面很堵得慌。总而言之,李小龙小的时候极其地顽劣,不服管,给老师、同学和家长都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大家当时的心里台词可能就是,这个孩子只要能够成为一个正常人,不打死别人、不被别人打死就非常好了。
在1954年,李小龙的生命中突然出现了一缕光。香港举办了一场很精彩的比武大赛,这重新点燃了人们对于功夫的乐趣,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打擂台的人以及他们的功夫的招式,然后他们到底是怎么做人、怎么教弟子的。这些讨论深深地吸引了李小龙,也让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他要正式学习功夫。
在中国其实有数百种武术形式,到底该学什么呢?通过朋友的介绍,李小龙对咏春拳发生了兴趣。其实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奇怪的选择,因为当时咏春鲜为人知。它的起源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咏春的祖师是一位女性。
我们来简单普及一下咏春的历史。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满族人入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有很多人其实是不满意的。所以在很多汉人中间就掀起了一个反清复明的热潮,大名鼎鼎的少林寺成为汉人反清复明的基地之一。后来斗争失败了,武僧和尼姑被迫逃亡。其中有一位尼姑名叫五枚,她创造出了一种适合女子的格斗体系,非常地简单,而且有效。五枚师太的开门弟子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名字叫严咏春。后来,就是这个叫严咏春的女子把五枚师太传授给她的拳术发扬光大,后人就用她的名字来命名了这个全新的拳术——咏春拳。
所以当初学习咏春拳的都是女子,而它之所以能在香港流行起来,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一个人,那就是叶问。关于叶问,我们已经知道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一代宗师。
叶问是佛山人,1949年,五十六岁的叶问背井离乡来到了香港,当时他连生活都无法维持,穷困潦倒,所以就以教拳谋生。除了传授技术之外,叶问还会不断告诫弟子们什么叫作武术之道,那就是你不要轻易动怒,要尽力改善身心的状态,要具备心静如水的道家思想。李小龙就是从咏春中开始接触中国功夫的,在他的口述中也可以看出叶问跟他之间其实有非常深刻的对话,这是特别有哲理的,我们来节选其中的一段读一下:
叶问跟他说,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
我读到这一段就在想,我女儿现在在学截拳道,起初是觉得孩子蹦蹦跳跳,精力要有地方释放。后来发现,其实学习截拳道的人到最后都很冷静的,反应非常迅速。
叶问还会告诉李小龙说,小龙,让自己顺乎自然,而不要加以干扰,才能保存你自己。记住,绝对不要让自己抗逆自然;不要直接去对抗难题,而是要学会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
所以李小龙从一开始接触到了武术,他就认为这不是一个纯格斗的技巧,而是要融入更多的哲学和心理学在其中。所以李小龙就有了跟其他习武者非常不一样的地方,他不拘泥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招式,他一直觉得是人创造了招式,而不是招式成就了人。这其实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厉害的人叫作“无招胜有招”,它其实是一种思维能力。
在李小龙著名的电影《龙争虎斗》中,电影开始就有一段话阐释了对于武术境界、武术家和对敌策略各个方面的认识,那个对话也是非常精彩的。大师就问,回答我,什么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李小龙说,把技巧隐于无形。大师说,当你面临敌人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李小龙说,我的眼里没有敌人。那是为什么呢?李小龙说,我,只是一个抽象的字,没有别的意思。是不是很酷?这其实就是叶问带给李小龙的影响。师父向他灌输了武术之道的伟大意义在于形体之外,这种功夫技巧之外的修心练习给了李小龙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李小龙早上去学习北派的拳术,来弥补自己拳术方面的不足,下午就继续进修咏春的实用之路。也正是在叶问的高明教导下,李小龙有了突破性的精神顿悟。
在《生活的艺术家》这本书里,李小龙详细地讲述了这段经历。书中写道,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我开始了解并感受到柔的原理——这是将对方的攻势转化掉,并把能量消耗降到最低的一种艺术。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心境平和以及不刻意的状态下完成。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应用却很难。当我与对手开打的那一刻,我的思绪就完全被打乱了,极度不稳定。特别是在一系列的拳来腿往之后,我所有关于柔的理论全部都忘了。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无论如何我必须打赢他,必须赢!
我的师父叶问走过来对我说,放松点儿,让头脑冷静一下。忘掉你自己,跟着对方的动作而做动作。让你的头脑冷静下来,不要受到任何干扰。最重要的是,学会超然的艺术。
我去请教过一些咏春的高手,我说这个打拳、功夫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得到的答案是,脑子。
它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动作,所以李小龙敏锐地觉察到,当他说我必须放松的时候,“必须”意味着你要很努力,努力地去实现。所以这已经是一个矛盾了,“必须”和“放松”本来就是有悖论的,那应该怎么解决呢?叶问师父再次走过来说,要遵从事物的自然规律来保护自己,不要强加干涉。记住,永远不要正面反抗任何问题,而要能够因势利导,顺势去控制它。然后说,你这周不要练了,回家吧,好好想想。
我读到这一段,就会脑子走开一下下,我在想,这不仅仅是在说功夫,这其实是人生中所有的功夫。怎么样能够放松、因势利导,顺势去做好一件事,其实是需要我们不断练习的。
接下来的一周,李小龙待在家里。他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然后他觉得还是搞不定,就放弃吧。
有一天,他独自乘船出海,他去散散心。在海上的时候,他又想起他做的种种的训练,觉得怎么都表现不好,这让他对自己很不满意。他就恶狠狠地用拳头去打水面,想要发泄一下。这一拳打下去,哗——水花溅起来,他突然有了灵感:功夫的精髓不就是水吗?我刚刚狠狠地打击它,但它并没有受伤。虽然它看起来很柔弱,但它能穿透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就是它了!我要具备水的特性。
所以就有了后来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什么叫作水?摒弃思绪,你无形态、无形状,你像水一样,你把水倒进杯里,水便成为杯子的形状,你把水倒进瓶子里,它就成为瓶子的形状,你把水倒进茶壶,水便能成为茶壶的形状,水能流动,亦能撞击。这是孔子的那句话,叫作“君子不器”。真正的核心、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功夫是不为外物所拘束,这是李小龙的顿悟时刻。他就躺在船上,感受着道法自然的奥义,感觉自己已经与道、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对于李小龙来说,整个世界都是一。这次神秘的顿悟对李小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功夫就成为他的信仰和觉悟的途径。
我们虽然在很多视频中发现,李小龙的动作看起来又快又狠,充满力量,可是他却认为功夫的最高境界是要像水一样的柔软和柔弱。没有人能够刺破或打破水,因为你永远无法征服一个不做出抵抗的东西。李小龙认为习武之人不应该用蛮力去抗击对手,而要随着对手的动作而动,化解对方的攻势,才能在搏击中取胜,这就成为李小龙的功夫之道。
传授阴阳和谐的功夫之道
在1959年5月17号,离开美国十八年之后,那个“威震三藩市”的李小龙回到了他的出生地,迎接他的是父亲的好友——关景雄。李小龙为什么要重返美国呢?因为他在香港待不下去了,他被学校开除,他还欺负了一个有权势人家的孩子,所以人家就威胁他,要把他抓起来。父母就说,索性把他送去美国,躲避一下,而且他能在美国继续补习。就这样,李小龙跟随关先生来到了他在美国的小公寓,发现他的住处只有一张单人床,浴室和厨房在一条狭窄的走廊的下方,和其他房间的居民们共享。应该说,这和他在香港家里面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李小龙有一种感受就是,他被抛弃了,这让他非常地不舒服。李小龙总说,自己的体内蕴藏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就是这种力量激励他选择了他要走的人生道路,凭直觉,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有一个使命。李小龙就在这里决定独立养活自己,决定独立开拓自己以后的道路。
在1959年西雅图的夏季海洋节上,李小龙表演了一套南螳螂拳,结果观众中有很多人欢呼振奋,一下子被他迷住。其中有一个名叫杰西·格洛弗的年轻美国黑人记住了李小龙,很崇拜他,后来这个年轻的小伙子鼓足勇气,在街上拦住李小龙,问他,“你的名字是叫李小龙吗?”“是的,你想干什么?”“你有在练功夫吗?”“一直在练。”然后这个杰西就说,你可以教我吗?
然后李小龙盯了这个黑人小伙子很长时间,心里权衡我到底要不要答应教他。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国术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禁止教外国人功夫。为什么要跟潜在的敌人分享你的拳术奥秘呢?但最后李小龙经过思考,接受了这个黑人学生,然后他就开始教别人打拳。慢慢地,这个学拳的队伍不断地壮大,李小龙的武馆也几经辗转,成员们一批又一批地涌来,李小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更加令远在香港的朋友和家人们感到吃惊的是,通过刻苦的补习,李小龙竟然被华盛顿大学录取了。要知道这可曾经是一个经历过留级、开除、被父母担心会加入黑道的男孩,现在他让家人们骄傲极了。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非常富有和非常优秀的孩子才能够进入华盛顿大学。
李小龙在大学里的专业是什么呢?是戏剧。但是很有意思,后来记者去采访他,李小龙常常会说他在大学学的是哲学。实际上,在大学期间,李小龙依然沉浸在探索中,探索什么呢?就是功夫的内在精神。除了这个戏剧专业有几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之外,他特意选修了一些他感兴趣的、认为对功夫有帮助的课程,包括什么呢?体操、舞蹈、柔道、绘画和公开演讲,他认为连画画和演讲都是功夫的一种。到了大三的时候,李小龙选修了两门心理学的课程和两门哲学课程,这两个课程成了李小龙毕生的爱好。
书里面有篇文章,《我为什么喜欢哲学》,李小龙说,选修哲学和我童年时期好勇斗狠有很大的关系。他说,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如此好斗。遇到看不顺眼的人,我脑海中立刻会涌现出我要跟他一较高低的念头。为了解答自己内心这种神秘的冲动,他就听从老师的建议,选修了哲学,因为它会告诉你为了什么才活着。
所以在华盛顿大学虽然待了不到三年,李小龙却广泛涉猎了笛卡尔、苏格拉底、柏拉图、大卫·休谟等西方哲学大家的作品。正是这种不断的学习,深化了李小龙的高手思维,他会说,功夫之道在于“阴阳和谐,清静无为”。我们一听就知道,这种思想也来源于李小龙对于东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思考。
在这本书中也摘录了很多关于阴阳和无为的典籍片段,涉及老子的《道德经》,涉及庄子、列子等等中国传统的文化。李小龙还把东方跟西方的思想进行了对比,他认为西方思想的特点像一棵大橡树,笔直、坚硬、迎风挺立,当风越刮越大,橡树就有可能咔嚓一声被折断。
恰恰相反,中国人的心灵就像竹子一样,它顺着风而低头弯腰,风平浪静的时候,竹子又反弹回来,比以前还要挺拔。所以《道德经》中是这么写的,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就是“纯阳易折”的道理,李小龙就深深地认可。
再比如说“无为”,那么到底什么叫“无为”呢?他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明心见性,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流动。李小龙认为,“无为”是高手的最高境界,功夫里的“无为”意味着自然而然的动作。在格斗中,功夫高手会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会顺着对方的动作而动。他放弃了所有的自我反抗意念,采取一种柔顺的态度,把意念放松,让动作解除掉包袱,它是自然反应,这就是截拳道的真谛。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相比学业,李小龙其实是更重视自己的武馆的。然后他也遇到了非常重要的事业伙伴,就是严镜海。这个名叫严镜海的人曾经是体操运动员、举重运动员,也是一个业余的拳击手。他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学习过柔术和少林功夫,他的特长是铁砂掌。通过观察,严镜海认为李小龙是位年轻的天才,因为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武术风格。严镜海就在李小龙身上看到了功夫的希望,然后两个人联合向市政府申请了一份许可证,开设了振藩国术馆。振藩就是李小龙小时候的名字。
李小龙希望把这个国术馆变成一个高档俱乐部,门前不设置任何的指示牌,那么能够找到这里来到这里的人唯一途径就是熟人介绍,这叫口口相传。那么任何人想要加入这个国术馆,必须提出申请,而且接受李小龙的筛选。李小龙的选择非常严格,他只接收品德高尚、务实、敬业的学生。申请加入的人必须回答一个指定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学武术。如果你的答复很暴力,比如说我想揍我的邻居,或者说我想成为街头一霸,那么就会被拒绝。
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李小龙认真的教学,振藩国术馆很快就开始盈利了。在李小龙大三快结束的时候,他的武馆已经收了五十多名学生,支付完日常的开销外,还能有一些盈余。你看,他就能够独立谋生了。
在1962年,二十一岁的李小龙写信给他的前女友说,中国功夫是所有武术中最优秀的;但是从功夫中衍生出来的柔道和空手道,它本来只是功夫中最基础的形式,却在美国大行其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是因为没有人听说过更为高超的艺术,也没有称职的教员……所以李小龙说,我相信我多年的训练能够证明我有资格成为推动这件事的第一人。我还有几年的时间来磨炼我的技术和性格。因此,我现阶段的目标是先创办第一间国术馆,然后在全美各地开设分馆。我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把赚钱当成唯一的目的。那他想要什么呢?李小龙说,总而言之,我的计划以及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在探寻生活的真正意义,实现内心的平静。
我读到这儿好感慨,这个时候李小龙也就二十一岁,他已经非常成熟了,他想要追求的那个目标其实已经奔向了这个终极意义。所以有一些人非常早慧。
在大学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儿,李小龙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琳达。琳达比李小龙小五岁,她出生在华盛顿州一个有着瑞典、爱尔兰和英国血统的家庭,是一个漂亮的白皮肤姑娘。
琳达在上大四的时候,有一天就看到一个女生挽着一个非常英俊的年轻人,容光焕发地走进学校。这个男人什么样子呢?他身穿一套定制的黑色西装,细长的黑色领带,闪亮的紫色衬衫,头戴一顶窄檐礼帽,还穿着一件米黄色的长款外套,这非常地时髦。然后琳达就问朋友,那个男的是谁?
然后朋友就说,那个就是李小龙,他很帅吧?他是来威尔逊先生的课堂上中国哲学的。然后琳达说,你怎么知道他的?那个朋友就说,我在上他的功夫课。琳达就跟朋友开玩笑说,你去学习那些奇怪的自卫术目的就是为了接近李小龙吧。然后那个朋友非常大胆地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起去上一堂课亲自体验一下呢?所以李小龙在当时就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1963年8月,有一个星期天,琳达跟她的朋友苏安琪一起去了唐人街去了李小龙的武馆。两名年轻女子穿过临街的半扇门,进入金街上一幢破旧的建筑物中,然后穿过一段昏暗的楼梯间,她们来到一间地下室。这个环境真的不怎么好,四周全是混凝土墙壁,光秃秃的灯泡悬挂在中间,没有任何其他装饰。
这个时候,刚刚从香港回到美国的李小龙就走进来跟大家打招呼。起初琳达觉得这个男人有点狂妄自大,可她还是报名参加了课程。李小龙怎么看待琳达呢?她有一头棕色的头发,配上蓝色的眼眸,是个非常漂亮的邻家女孩。琳达的性格是容易自我怀疑,但非常忠诚、临危不乱、坚韧勇敢。
后来他们就相爱了。在结婚后,琳达一直做李小龙的贤内助,给了李小龙无限的支持。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琳达写了一段话,如果不是在1963年那个重要的日子里遇见小龙,我的生活将会截然不同。九年来,我们相濡以沫,对于能与这位拥有旷世奇才的人共同走过九年的婚姻生活,我非常感恩。我同样感恩的是,我能与一个活力四射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起分享组建家庭的快乐。除此之外,从小龙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在他离开我的以后日子里,他还一直引导着我。一想到小龙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就知道,他的精神会永远长存,绝不会因为肉体的消逝而消失。
琳达说的一切也都真实地发生了,但在当时没有人想到,李小龙的陨落是那么地迅速。我们回到武馆时期,显然李小龙的授课渐渐地走上了正轨,与此同时,他的好莱坞之路也在逐渐展开。
李小龙的演艺之路
1965年初,有一位制片人叫作威廉·多兹尔,他在筹备一部电影,叫作《陈查理长子》。他需要找到一个会说英语,然后能够处理动作场面的东方演员,还需要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发型师立即就推荐说,“我有你要找的人。”“谁?”“李小龙。”
就这样,李小龙被好莱坞发现了。当年的好莱坞完全是白人的天下,一个亚裔演员想要有所发展,是非常艰难的事儿。但李小龙很希望能够拿到这个角色,他对记者说,我想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为我自己的名字带来荣耀。在香港,如果我坐上一辆豪华的轿车,人们会说,李小龙坐在他老爸的车里。无论我做了什么,都会被算作家族的庇护,可是我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最后李小龙接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角色,一个是在电影《陈查理长子》中扮演主角,另外一个则是在《青蜂侠》中扮演配角。虽然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可是《青蜂侠》并没有获得预期中的成功。李小龙也就沦落成了一个边缘演员,他往往要等上好几个月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小角色,而且竞争很激烈。
演艺道路并不顺利,一再受阻,李小龙只得回去继续教功夫。在1967年的7月9号,李小龙给他新构建的武术体系起了一个粤语名字,名叫截拳道。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那么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李小龙解释过它的含义,向对手发起攻击有三种机会:一、在他攻击前;二、在攻击过程中;三、在他攻击之后。
截拳道的意思就是在对手发起攻击之前进行拦截——拦截对手的动作、拦截他的思想、拦截他的动机。你看,这三个词非常重要,一个比一个境界更高,直到动机层面。这就是李小龙个人在武术方面的表达,他根据自己天生的攻击性、超常的反应能力和不可思议的洞察力来构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格斗体系——截拳道。在李小龙的笔记中,他形容截拳道是“不拿剑的击剑艺术”。
李小龙有一位好朋友,叫李俊九,这个人被称为“美国跆拳道之父”。他后来回忆,跟李小龙对打,让人非常沮丧,因为他总会在你做出反应之前已经打到你了。这个就是拦截别人的动机。
在商业上,李小龙也找到了一条道路,他把自己打造成了高级私人教练,专门服务好莱坞明星,收费很高,一小时二十五美元,在当时很厉害了。因为精湛的技术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李小龙很快成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武术教练。在闲暇时光,李小龙还常常会挤出时间来写诗,他的很多诗歌都有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就是对稍纵即逝的生命的感伤,包括对爱情和对激情的渴望和期盼。
有一首诗作叫作《我是谁》,被称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也最有哲理性的作品,它出自李小龙写给朋友李俊九的一封信。我朗读部分的片段,我是人群中的巨人,俯视苍生的豪杰,还是封闭自恋的庸碌之徒?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十足的绅士,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动辄心惊的弱者?在强装的笑颜后面,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你看这个诗,我们会觉得里面充满了纠结、挣扎和矛盾,这是强者吗?这是李小龙吗?这是巨星吗?其实它反映了李小龙的另一面,那是一个敏感的灵魂在呼唤理解、爱情和友情。所以李小龙的内心其实是很迷人和复杂的。
在1970年3月27号,李小龙返回了香港,他带着五岁的儿子李国豪降落在香港启德机场。结果他一走出机场就被震撼到了,有一大批记者堵在那儿,想要采访和拍照,他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弄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追踪他。因为《青蜂侠》那部电影最近在香港电视台播出,好评如潮。他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在美国反应平平,可是在香港他已经因为这部电影红到人尽皆知了。
李小龙就跟朋友说,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大胆离开香港之后成为演员的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包括男女演员,好莱坞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王国,遥不可及。所以当我从好莱坞闯出名堂后,大家都认为我完成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这个就是民族自信。
在1971年的6月28号,李小龙和嘉禾签了两部电影的合约:《唐山大兄》和《中国拳王》。这个《中国拳王》后来改名为《精武门》,你一听就知道了。《唐山大兄》的票房数字是令人震惊的,它完全扭转了嘉禾这个公司的命运,让嘉禾大赚了一笔。根据《中国邮报》估计,在香港400万的人口中,有120万人买票观看了这部电影,并且打破了此前由《音乐之声》保持的票房记录,让这部港产动作片又多了几分爱国主义的色彩。
在当了二十五年演员之后,李小龙终于学会了如何将动作和情感结合起来,他找到了自己的表演之道。这个篇章在书里也有专门的一节,李小龙跟朋友们分享此刻的感受,说我比以往更自信了,因为我刚刚演了一回主角。他成功地获得了一种神秘的要素,这让他真正地成为拥有主角气质的明星演员。
接下来,李小龙将会制作一部载入史册的电影,就是《精武门》。
这部电影是根据大侠霍元甲的生平和传奇故事改编的。霍元甲是精武体育会的创办人。1902年,霍元甲在跟俄国大力士的比赛中获胜,甩掉了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调侃和恶意的嘲讽,让那位俄国大力士为他的不当言论当众道歉。在当年那个呼唤英雄的时代里,霍元甲一夜之间成为传奇人物,被人人称颂。
李小龙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去扮演霍元甲,而是选择扮演霍元甲的得意弟子陈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李小龙就解释说,这样会更有趣,因为霍元甲作为电影中的角色,发挥的空间极为有限,你必须按照他的历史演下去。所以你看,李小龙其实是一个判断力很清晰的人。
《精武门》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成了功夫电影的一个标志。这部片从香港开始,席卷了整个亚洲。紧接着,李小龙又拍了另一部影史留名的片子,叫《龙争虎斗》。
在一本李小龙女儿写的书中就专门提到过关于《龙争虎斗》背后的故事。这是李小龙唯一一部由他主演的好莱坞电影。最开始的剧本充满了种族主义,那个时候李小龙已经很红了,所以他就坚持要求他自己来改剧本。后来正式拍摄的时候,他发现人家又拿来了老的剧本,于是李小龙宁可拒绝也不妥协。所以李小龙的女儿说他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身上的力量就像龙卷风一样永远能改变他周围的一切。
一代功夫巨星的陨落
但非常可惜的是,李小龙没有活着享受《龙争虎斗》的成功。就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李小龙去世了,《龙争虎斗》也是李小龙在三十二岁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
1973年7月20号下午,李小龙自己开着他的奔驰车抵达了丁佩的寓所。丁佩是一位台湾的女演员,两年前在《精武门》首映的时候,李小龙遇到了丁佩,很快就擦出了火花,丁佩成了李小龙的秘密情人。在李小龙到达后的几个小时,他和丁佩一直在一起。但是那一天他们没有喝酒,李小龙也没有沾染烈性的毒品,大部分的时间李小龙都在侃侃而谈,谈他的电影、谈他的艺术、谈他的思想。他想让丁佩扮演电影中的情人,但是丁佩拒绝了。
就在当天,嘉禾的老板邹文怀下午六点钟左右也来到了丁佩家。那一天是这个月最热的一天,这个邹文怀就回忆说,小龙感觉不太舒服,我也觉得有点热。我们当时好像喝了点水,然后他又开始说戏了。李小龙在说戏的时候很投入,连蹦带跳,一场又一场地表演他脑子里的那个情景。
邹文怀说,他非常活跃,在讲述故事情节时,他把整个过程都演了一遍。所以体力消耗过大,有点疲惫、口渴。喝了几口水后,他似乎有点头晕,接下来又抱怨头疼。当时已经快七点半了,他们本来应该在这个时间出发去吃晚饭。可是李小龙说他想休息一下,所以丁佩就照顾他,拿了一粒止痛药给李小龙。他吃下去以后就走到丁佩的卧室里,把外套脱掉,然后平躺在床垫上,说要睡一会儿。邹文怀就在七点四十五分左右先行离开,他去凯悦酒店接另外一位演员,叫作乔治·拉扎贝,他们开车去一间日本餐厅,等李小龙一起来吃饭。
可是他们到那个餐厅等了半个多小时之后,李小龙还没来。邹文怀就给丁佩家里打电话,丁佩就说李小龙还在睡觉。就这样到了九点半,他们的饭已经吃完了,又给丁佩打电话,丁佩说李小龙还没醒。
最后,丁佩就慢慢地打开门,想去叫醒李小龙。她轻手轻脚地走进卧室,在李小龙的旁边跪下来说,小龙,小龙。可是李小龙没有反应。丁佩慌了,就推了推李小龙的肩膀,声音大了一点,小龙,小龙,但他还是没有醒过来。
丁佩赶紧给餐厅里的邹文怀打电话,说她叫不醒李小龙。邹文怀就立即开车去往丁佩的寓所。抵达后,他发现李小龙没有穿外衣,就是平静地躺在那儿。然后丁佩整个人是蒙的,瘫坐在他身边。小龙,小龙,小龙。丁佩已经喊到嗓子全部哑了,李小龙始终没有反应。邹文怀就意识到自己来迟了,他一手捧红的明星已经离开了。
有没有觉得非常平静,又有点荒唐,就这样吗?李小龙就这样在情人的家里离开。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个原因也一直没有说清楚。后来有人分析,也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原因是,李小龙的死因跟此前他犯过一次脑水肿是有联系的,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原因。当天天气闷热,脱水、体温过高才是杀死他真正的元凶。李小龙最有可能的死因竟然是中暑,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的。
但李小龙的确很怕热,而且由来已久,他一直严重睡眠不足,然后这一段时间体重下降。而且就在此之前,他刚刚做了一个腋下汗腺的切除手术,这一切都增加了李小龙患病的风险。
所以我们整个的讲述终于回到了开头,李小龙突然陨落,让无数的人到现场去吊唁他,但是这个人的影响力从来没有跟随他的离开而降低。李小龙常常说,人跟人之间千差万别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当我们面对人生中能考验生命勇气的重要境遇时,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做出回应。你的选择才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于各种各样慕名而来的人,李小龙说,我无法教你什么,我只能帮助你探求自己,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杰出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当这些杰出的人走过的人生轨迹跟我们交汇之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无意间与一位杰出的人相遇,也许就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