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与营养
遗传素质是个体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通俗一点说,就是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与心理越相似。
很多实践经验常常让我们感叹,基因的力量真的很强大。
但遗传只为智力和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胎儿及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也会影响智力的发展,这也被许多研究证实。所以,孕期及婴儿期营养供给也是个体智力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二、早期经验
人的智力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发现幼禽的印刻现象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2.5~3.5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
美国学者布卢姆也提出过一个重要假设,把5岁前视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从出生到4岁就获得到了50%的智力,其余30%是4~7岁获得的,另外20%是8~17岁获得的。
如果错过关键期,家长不需要焦虑,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得到发展,只是难度要大一些。
三、教育与教学
虽然遗传素质很重要,人类的发展是以特有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但并不是“遗传决定论”,教育和教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教学能够按照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个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过高度概括和合理组织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利于个体学习迁移的产生。
如果说,遗传与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控制、不能选择的特性,而学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培养。
同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并积极营造起最多的正面教育,让个体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中,使个体健康成长。
四、社会实践
人的智力是在认知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爱迪生的启蒙老师是自己的母亲,但实验是他创造发明的基础。
生活中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品酒师的味觉能力,音乐工作者的音乐听觉能力就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像文艺、体育、社团、科学考察等活动,都能促进学生实际运用书本知识,亲身体验有关理论,并在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成为知而多能的人。
五、主观努力
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智力的发展。
个体的主观努力和个人勤奋对于个人与客观世界的高度融合有着积极的主导作用。
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的不同会决定个体能否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目的。
五个因素的最佳组合便会成就一个了不起的生命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