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也是人在做》五十集
猴先生醒来,张神仙却撒手人寰。
从道观正门东面进去的那条甬道后面的石壁,已经被张神仙盖起了房子,猴先生和弥留之际的张神仙紧握双手,交流了半夜,张神仙就咽了气。按照张神仙的嘱咐,把他安葬在石壁之下。
道观里里的人,都以为是希望张神汉能有所感触,交出解药秘方。
这时瘟疫似乎是三年时效已到,突然自动消失。于是,猴先生把像一张纸一样钉在石壁上的张神汉放了下来,解了他的封口符。也许这三年只食树叶、嫩草,改变了张神汉的心性,除了拒不交出偷走的那几页《目镜书》,张神汉变化很大,对自己死去的爹和猴先生都表示了忏悔,然后沉默着离开了青龙山。
猴先生决定在青龙山的道观里继续开设机工部,把《目镜书》和《JINGZHI》这两部中外奇书上记载的所有秘法,无论是关于养生治病的秘方法术,还是关于机械器具的制造使用,都在这个地方一一实验。
外面兵荒马乱,世界生灵涂炭,要想拯救黎民于水火,只有让他们有食果腹、有病可医、有房栖身、有事可做。
青龙山算是一方净土,除了满山桑树可以养蚕让道观自给自足,嫘祖遗风让人们尊教敬贤,还有青龙山偏处一隅,世人对山中奇人异士多有畏惧,自动敬而远之。猴先生开始以扩建道观的名义,把甬道之内靠石壁的地方凿开,修建密室;道观西面本是一片茂盛的树林,在被围进道观之内后,被兴建成了与密室相连的机工部的主要建筑。这幢建筑掩藏在道观大殿后面,显露在外的是最西面的一排与甬道对称的寮房。从外面是看不出还有什么机工部的。
因为石壁就是山崖,往里挖其实就是掏空山体,里面的宽敞对外面没有丝毫影响,并且里面的声音不会传出来,外界的喧嚣纷扰也不会干扰到里面。只要无人知道入口,道观里的这一处秘地,绝对是与尘世离得最近的世外桃源。
于是,守住入口的责任就异常重大。
女法师把自己的打坐之地设置在甬道半途辟出来的密室,再在这间密室里设置一道道机关,就万无一失了。
猴先生主导着机工部的一切工作,散居各地的能人志士,暗暗被强烈吸引而来。
青龙山在嫘祖的光芒之中,更加神秘起来。
奔走于青龙山和洞天山之间的猴先生,对与他基本同时出生的英国人J.G弗雷泽推崇备至。在自己这一生中,虽然不幸,但也是万幸。没来由的出生似乎玄幻,但自己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生命。童年虽然是在道观寺庙度过,看似没爹没娘,但没有那么多的善良和怜悯,自己能过苟活于世?反倒是独特的成长经历,让自己有了不同的生活阅历。12岁外出过着近乎流浪一样的生活,竟然有幸拜华夏唯一的女状元为师。
即使美丽的女状元傅善祥一直让自己叫她为“姐”,但年长自己27岁的傅状元,亦师亦母、亦友亦知己。自己整个青春,都在充满美好的幻想与理想的激情中度过。繁华似锦的大上海,自己身在沪西南的龙华寺,目睹奇形怪状的现实,后来更有幸神游于华夏大地。从饱经风霜不甘受命运摆布的傅状元身上,从历经世事奋力拼搏的何震川身上,从心心念念老成守旧的茅掌门身上,从博学多才虔诚庄严的竹禅大和尚身上,那个慢慢长大的自己,愈发感受到身上的责任重大。
眼看着天资聪慧的菡萏葳蕤长大成人, 东渡扶桑之后带回来的新思想,犹如一缕清新空气,让自己如沫春风。
万茅二掌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思想不断受到洗礼。每个人都在保证自己利益的时候,不停地调整实现理想的方向。有的人在争取利益的时候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的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获取了利益。当然,也有利益和理想的争夺变成了理想和现实的相互转换。
人类因为物质的获取完成了从爬行到直立,因为直立而更加智慧。智慧的人类产生了“公平”的概念。最初的人类意识到“公平”才能保证生存,于是,不分男女老幼强健病弱,在食物的分配上都尽可能公平公正。人类的原始落后,造就了纯朴善良。
但是,随着物质逐渐丰富,劳动价值开始剩余,利益诱使权力产生。不受约束的权力让“公平”演变为争斗的导火索。每个人骨子里都在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下而追求“平均”,但在跃居“平均水平”之上,却不肯“平均”。物质的生成总有限量,但权力带来的欲望总是无限,和平共处便一直是梦想。纵观人类历史上每次战争,都是因为彼此争夺利益,因为力求“平均”而大动干戈。
猴先生在浩瀚的书籍与坎坷的人生际遇里不停思索,认为人类要想和谐统一,必须人人都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所有的无私奉献的基础,就是对物质世界保持开源节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物质的滋养。奉献的人愈多、贪占物质的人愈少,享有物质的人就会愈多,社会就会越来越公平。
创造物质的途径,不仅仅是生产物质,还有在人类遭受劫难时减少对物质的损害。当然,最大限度的防止物质消失,就是保证人类健康。
如此想来,在青龙山设立机工部更有必要。
《JINGZHI》这部书里,不但详尽地介绍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神秘现象和宗教仪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指出宗教与巫术、巫术和科学之间的联系。巫术建立的思想原则,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这叫相似律和接触律或者触染律。从相似律中引申出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通过接触律或者触染律能断定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之一部分。
在这些伟大的理论之中,还有熵增原理的出现。经典力学的可逆性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它只在有普遍的力学原理做保证的情况下才准确,热运动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它彻底宣告了永动力的灭亡。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物质在这个世界不是能靠自发就能源源不断产出,物质的总和不会发生发生改变,只是从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既有有益于人类物质的损毁,更要有人付出劳动。
物质的生灭和生命之于自然,就像后来的学者总结的那样,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当中的熵增过程,熵不断增大,也只能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能力,即具有熵减的能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进食行为,我们从食物中汲取了“负熵”来维持生命的有序,即“新陈代谢的实质就是及时全部消除有机体无时无刻不产生的全部负熵”。
因此,机体是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成功地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吸收负熵,向周围环境释放其生命活动不得不产生的全部正的熵维持生存和进化。生命体是开放的、不可逆的非热力学平衡体系。平衡态是无序的,而非平衡态则是有序的根源,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一致,也是符合熵增原理。
虽然如此,生命的减熵行为却起不到任何效果,毕竟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人类的生命简直是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熵增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注定了生命只能从有序发展为无序,并最终走向老化、死亡。
在我们等待生命消亡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拯救更多的生命,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延续。道家追求的“人人安居乐业、尽享天年,没有天灾人祸的侵扰,没有疾病苦痛的折磨”,甚至于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无所不能”是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而佛教的”因果报应、教人向善、自我解脱“,却是另外一种普度众生。
不管诸子百家有多少观点和理论,活着才是人类最根本的追求。
为了活着,人类就必须创造物质。只有物质文明才能创造人类文明。
青龙山机工部的创建,标致着《目镜书》和《JINGZHI》上记载的一切在检验实践中变成现实。
任何事物的诞生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在这合理性的背后,却是人类智慧的深度发掘。
来青龙山的僧尼道冠以及俗人异士,能够进入藏在道观里的机工部的人着实不多,能够接触到《目镜书》和《JINGZHI》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通过机工部研发和实验过的东西,却是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伴随着这些神器妙方的面世,人们对青龙山的神秘愈发浓烈。
特别是在试制这些奇物怪具、实验偏方秘法时,总不可能一帆风顺,意外随时都会发生,死人也是经常的事。
不明就里的人知道青龙山的道观常常有不能说明死因的人抬出观外,便对这座圣山之上的古老道观恐惧起来。也有受人告发,官府公开派人进观搜查的事情发生,但无一例外都是空手而归。
有人开始攻讦青龙山的道观为“鬼城”,后来也许意识到道观本是捉鬼之地,哪会有胆大包天的“鬼”会自投罗网?便慢慢改称为“诡城”。
时光就这样慢慢流淌了十多年,青龙山机工部把《目镜书》和《JINGZHI》里的内容才实验了三分之一,猴先生的大难,不知不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