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幽灵子
“老人死了好几天才被发现”,这种事儿在网上已经屡见不鲜了,最近我身边也发生了一起。
老太太80多岁,死了好几天发出恶臭,才被邻居发现。是邻居报警后,警察通知的老太太的后人。而后人一介入,却是来分遗产的,跟天上掉了馅饼似的,都很高兴。
这个事儿,令人伤感和痛怀的,不是后人的不赡养,而是老太太的老伴和一双儿女都死了多年,所以老太太一直独居,像一个被世人遗忘的“旧人”。可她又不是没有后人,但却没有一个亲近和关心她。
不知道法律如何规定儿媳和女婿的赡养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当那个让老人与他们相关联的人不在之后,这层脆弱的“血缘关系”也就此破灭了。几个孙子辈、外孙子辈跟这位老太太也不亲近,但都成了遗产的直接受益者。
所以说这个老太太或许更像是一个被遗忘的“旧人”,因为她既没有人赡养,也没有人哪怕像例行公事一般,每天给她一个电话问候,关心她的死活。我想她去世时,一定孤独异常,悲凉万分。
这又让我想起去年南京那位自杀的老人,走的时候写下字迹漂亮的遗书,洋洋洒洒,全是对后人的牵挂和安慰,“……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可是他死了2个多月,才被邻居报警发现,然后才通知到了他在外地的儿子。
我想,老人的心境一定是悲凉无望的,但他一定也想走得体面一些,所以他才写了遗书,好好安慰了子女,又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可他何曾料到,他的尸体在屋子了都发出恶臭了,子女也没有一个来看一眼。
人似乎注定就是孤独的,特别是丧偶的老年人。
过去有“养儿防老”,而现在年轻的父母一代,似乎都早已不再相信这一套。很多年轻人当了父母,都洒脱地说,老了要去环游世界,自己玩自己的,绝不会去麻烦和拖累子女。而这番话,对应的正是我们如今的父母,他们所成长起来的那个环境,信奉的就是“养儿防老”,整个人生信奉的也是“为了子女忙碌和操劳”,所以他们老了之后,就老是围着我们转,总想掺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有点烦闷有点痛苦。所以,我们这代年轻的父母便会说,我们老了之后会做自己。
可是,真正生育了子女,才发现嘴上的洒脱,跟心理上的预期不一样。李月亮在文章《“妈住院了,你忙吧,不用过来”丨父母最需要时,你在他们身边吗?》里,写到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住院,子女却以忙为借口没来陪护的情景,令人心酸。子女即使有钱雇人来陪护,也比不得那份亲自陪护的真情实意。
李月亮说:
“我以前特讨厌‘养儿防老’这种心态。老觉得孩子给我的快乐足已回报我对他的付出了,我应该趁年轻攒够了钱,将来多老也得自己养自己,不能赖在孩子身上。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你没老过,就不知道老是什么滋味。年轻时趾高气扬说‘我老了才不指望孩子呢’,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真到了瘫在病床上不能动那天你试试。
别说那时你可能没多少钱,就算有钱,有一个亿,也得有个信得过的人帮你花吧?得有人认认真真地帮你挂号帮你买饭帮你决定要不要手术吧?
没这么个人,可能会很惨的。
普通人这一辈子,最大的不幸无非两件事:一是少无所养,二是老无所依。”
多年前,我奶奶生病住院时,她的三个子女日夜轮流陪护。姑婆姑公来看望时,一直感慨地说:“养子女为了什么嘛?就是为了这个时候!”那时听这话丝毫无感,后来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记得还没结婚时,我信奉的是西方家庭的那一套:婚姻要以两个人为核心,一个人要从原生家庭中彻底剥离出来,才叫成长。所以我异常反感中国婚姻里,老是会牵扯到两个家庭,使得婚姻变得不纯粹,情感不单纯。
有一次去参加英语角,便想向一个60来岁的美国老外讨教他们的婚姻观,结果他的回答却出乎了我的意料。
我说,你们的婚姻观挺好的,两个人结了婚就是两人过日子,双方父母都不掺和,也不用考虑跟某一边的父母同住,相互之间界限很明朗,各自岁月安好。
老外却把嘴一撇,不认同地说:“我反而觉得中国的婚姻观更好,更有人情味。”然后他讲到在美国,子女成婚后,与父母过于疏远的现状。他说他更喜欢中国的家庭,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很好,甚至可以住在一起,这样很亲密。
事实上,当时他已跟一个50来岁的女人结婚四五年了,他们就和女人的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他觉得这样非常好,能享受到子孙满堂的快乐,相互之间还可以照顾。
他自己在美国的儿子,并不常跟他联系,也就一个月两三次的频率。即使他在美国,儿子也很少会回家去看望他。但这是大部分美国家庭的现状,美国老人七八十岁即使丧偶了,子女也基本不会来同住,老人们仍然独来独往,精神上是很孤独的,很少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那次的交流,给我的是一种启发,原来西方的那套婚姻理论,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原来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老人,也会渴望子女的关怀。
在成长和教育上,我们享受到的是中国父母大包大揽的那一套,从而使得我们的成长得到了庇护;在婚姻和家庭上,我们却想学西方那一套,让父母和我们彻底剥离,各过各的。这其实何尝不是一种“双标”。
美国人从上大学开始,就要自己贷款,经济上与父母保持了绝对的独立,所以结婚生子父母都基本不插手;而中国人别说上学,就连结婚生子,都还需要父母拿出积蓄买房或养子。可买了房,就要立马剥离,这怎么剥离得了?从经济和精神上,都不可能。
记得演员海清曾在某个节目里说,要给如今的父母一个过渡的时间,不要动不动就跟他们说,让他们去独立,去过自己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残忍的。我们正在老去的父母,他们当年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没有告诉他们:为自己去活。
可能只有到了我们这一代当了父母,才有可能真正开启一个稍微不一样的家庭模式来。我们可能会自觉地跟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尽可能地去过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感情上,我想,没有人是不需要陪伴的。特别是当年龄越来越大,那种孤独感,会更甚。
在文章《我俩儿子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里,空巢近10年的李老夫妇,便把那种孤独倾诉得淋漓尽致。这对老夫妇,都是知识分子,觉悟也很高,也跟得上潮流,知道如今的年轻人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所以他们努力去过自己的生活,奈何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终于慢慢地承认了自己心灵的脆弱,放下了外表“那层高觉悟的坚强外衣”。
致使老年人孤独的,往往不是他们脆弱的心灵,而是他们不堪一击的身体。而当他们的身体每况愈下之时,他们害怕的不过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害怕的不过是“死亡时没有人在身边”,孤独离世……
作者简介:英幽灵子,一个媒体人的佛系小号,絮絮叨叨,用文字与你分享周遭。微博及博客:英幽灵子。个人公号:英幽灵子(ID:yingyouli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