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小伙伴们在王绪溢博士的带领下在做信息化教学的四件重要的事情:“品读、实践、深思和写作”,螺旋反复,不断成长。5月我们继续精读《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我将以《轴对称》这节课为例加以说明。同时这节课的磨课体验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份成长来源于团队巨大的能量,感恩比心~
一、初始设计
5月20日王绪溢博士、陈蕾老师、林汉铭老师、黄小海老师进校指导我的常态课《轴对称》。这节课以两个活动贯穿,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为:
导入部分:课前学生剪轴对称图形,课堂导入回顾剪的方法以及如何检验是轴对称图形,主要是复习二年级的知识,通过对折,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是对称轴,这里体现的是布鲁姆目标中的知道层次。
活动一:观察思考后小组合作完善自己的发现: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里主要是目标层级中的理解和分析。
活动二:通过应用活动一的发现自主探索补全轴对称图形并总结出画法。这里主要是目标层级中的应用和综合。
最后学习单三呈现轴对称图形的一半且无对称轴,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二、调整设计
评课时,王博士一直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课的角度,启发我们思考,比如:“这节课希望学生带走什么?”“这件事重要吗?”“你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还是想着下一个环节?”“怎么建立逻辑?”等等,评课中王博士和团队老师们的建议和思考让我帮我梳理了教学中的疑问,帮助我更好的反思我的教学。
活动一里我设计了一道作答题:像这样的对称点你能找到几组,现场根据学生生成选项并进行投票,(蕾老师提到:有个含义不明的选项:其它,并且我也未做处理)之后为了过渡说明对称点有无数组,我选择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作答,对小树轴对称图形树尖上的点F和F'进行判断,这是否为一组对称点,如下图。
王博士提到:这个判断F和F'是否是对称点重要吗?还建议我拿出《几何原本》翻一翻,我的问题设置不科学且自己还理解错误,学科素养有待提升哈哈哈。这里展示的是错误的反馈器用法,我本意想通过这个作答说明轴对称图形其实有无数组对称点并过渡到位于线段的端点的这些点称为关键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画轴对称图形。但因为考虑不够周全,问题设置不科学,不仅没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思考,还给学生带来混乱,这个环节的教学生硬牵强。
怎么调整呢?
蕾老师建议“学生找到几组对称点就按几”并且选择3或4组的情况拍照,学生将这些点连线看能否确定出小树的形状,这样的处理简洁清晰,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找全关键点的价值,也更好地连接了活动一和活动二,为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搭上脚手架。
接着,林汉铭老师提出学生是否理解找全关键点,可以在活动二"画图总结画法"中设计一道检测题"这里的关键点有几个"?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王博士也提出了高阶的解决方法:给你三个关键点,你能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当下的我并不能很好的内化这些建议,但在高新区送教时,对上个环节"找关键对称点"的恰当处理,学生已经明确找全关键点的价值。王博士和林汉铭老师的对话引发我思考,是否大部分学生真的掌握方法呢?于是我在总结画法后收集了学生的错误作品,请学生判断是在哪个环节中画错了?(如下图)学生一次作答后同桌讨论二次作答,明确第三个步骤"找对称点"时出错了,要理解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并以此为依据数一数标出相应的对称点。
看,课的大架构并没有做很大的调整,但是听评课的交流让我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理清,我们也可以看到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高阶目标的比重在提升,原来最高只到达综合层次,我认为调整后上图的错例分析,已经到了初级的评价(调动今天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同时团队老师们还给了我努力把小组活动做得到位的方向(建议:任务整合、明确发言牌的使用要求、同桌交流后可以前后桌交流等等),这些调整就像搭起的积木一样,让我的课堂更多地看到学生的思考,不断靠近“生本课堂”。
三、收获成长
想说一说自己的成长。王博士听过我三次课,第一次视频远程指导《面积估算的策略》,那是我刚接触麻吉星魔法课堂的时候,误打误撞但理念并没有真正转变;第二次麦顶小学《线段、射线和直线》,一开始自己的设计依然是传统型,是陈蕾老师手把手调整指导,我花了一整个月的时间内化理解,这次《轴对称》,是在刻意练习的这么一年以后,虽然调整前问题依然不少,但我自己感受到我无论是备课能力、调整能力还是心态都在明显进步。5月19日调整前我试上过一次给数学教研组长听,她感受到了互动和生成,但觉得数学味欠缺一些,5月27日(团队调整后)我再上这节课,教研组长当场表达:她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魅力,感受到不一样的课堂型态,感受到努力落到实处的小组活动和学生真实的思考以及感受到我们团队的理念和能量。
是的,在团队中汲取的能量实在太多,和志同道合的你们一起为了更好的教学努力着,在每一节课中刻意练习中踩下一个又一个的脚印,嘻嘻嘻,王博士和团队小伙伴来听课,于我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机会,这让我的一步迈得更深更远。
王博士不止一次引用李·舒尔曼的这段话“教学必须从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教给学生作为起点。它经由一连串教师提供的明确指令与学习机会的活动来进行,而学习本身最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帮助我们理解教学。在王博士的评课指导后再看这段话,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这启发我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建立逻辑,并且不断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和学习的本质。再结合最近理解的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我明白了教学设计应该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构建与学生当前水平紧密匹配的任务,并帮助他们向更高层级发展。
感恩团队的帮助,我们一起,为了更好的教育教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