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生死超越轮回,对生命具有重大的意义。持戒生长一切功德,所有的修行都必须建立在戒的基础上,不持戒就是在长养贪嗔痴。不善的相续就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之因。勤修戒定慧就是培养正念,是生命最好的依托,与此同时,也在增长我们的智慧与慈悲,慈悲是人类最佳的伙伴。不持戒就会被贪嗔痴所束缚,不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过失,更为甚者也会伤害他人。
在家的居士必须以五戒十善而修行,否则的话越走越痛苦,前方的沼泽地会逐步在逼近我们。对于初修行的人,的确是有一定难度,那是对教理没有真正的掌握,对修行没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如果真正重视起来,当熟知教理后对人生是苦、三恶道是苦,人生死无常加以观修,有深层次地感悟,才能真正的重新审视人生,认识到暇满人生对当下存在的重大意义。浪费一寸的光阴,就是在增长不善业,不善业的集聚是从点逐渐向面去扩大延伸。持戒我们除了要谨慎对待,但也不能过于悲观。从过去到现在,生命积累的不善业不一定立马清除,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惟。如果今后通过持戒增长善业,改变现有的观念,把心调到法的频道上,从中不断地延伸,长时间安住于此,最起码不再造业,甚至少造业。更何况师傅说过,不善业是没有根的。
如果当下慈悲心的无限增长广大,以慈悲心。去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长养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此消彼长,不善行自然而然地被清除。
慈悲从哪里来,当然,首先要通过教理的学习,让我们明了不善行的过患,在此基础上,生起出离心,发菩提心,服务于大众,利他心的增长,也是在长养慈悲心最有效的途径,是对治不善行最锋利的武器。
仅对中士道教理而言,更偏向于个人的解脱,除烦恼,了惑业,但对于大乘修行而言,是要发菩提心,去利益一切能利益到的有情。中士道的修行,只是前沿的基础,但是不可缺失的。
就当下的模式修学而言,服务大众是和学习教理是并驾齐驱的,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也是长养慈悲的源泉。
我们的无知,要从教理中明辩是非,此应做,此不应做,从教理中获得正念,正思惟。
放逸散乱的心行,要数数思惟观修身语意的行为,高度警惕,一天中把时间都用在什么地方,要了了分明才能对治。不重视戒律就是在挑战自己未来的生命,怎么去抉择?我们要有深刻的反思。我们要常以佛菩萨的功德为自己的标榜,佛菩萨戒律是清静圆满的,自然功德也是圆满的。烦恼炽盛是累世以及当世长期积累的不良串习,应有针对性地去调伏,让它成为我们的俘虏。
戒律对修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所犯的戒要及时的去忏悔。不是犯了去改,改了再犯,从中不断反复,那不是真正的忏悔,而是在后诲,这样是没有力量的。只要我们相信持戒的好处,不持戒的过患,形成一种生活习惯,持戒不是太难的事。
当下我持戒虽算不上清净,但从中也获得了利益,生活中获得了很多快乐,内心不是杂乱无章的,更趋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