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恣逞春情性
——朱淑真咏梅诗词赏析
王传学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和词人。现存诗三百多首,南宋魏仲恭辑其诗命名为《断肠集》;朱淑真另有《断肠词》一卷,约三十几首。其作品题材颇为广泛,咏物、写景、闺阁、咏史等都有涉猎。其以花木立题的咏物诗词最多,超过五十首。其中又以咏花诗为最,咏花诗中尤以咏梅为冠,有三十多首。梅花那高洁、顽强的精神与其自身的性格不谋而合,最好地体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宋时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的林逋,对朱淑真的影响十分深刻。林逋一生不仕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他平时的生活除了养鹤,就是种梅、赏梅、咏梅,沉浸在自己创造的幽然世界里,世人所谓“梅妻鹤子”真是实至如归。林逋爱梅成癖和遗世独立的品性成为梅苑中的佳话,同时也受到爱梅者的一再歌咏。朱淑真曾作诗《吊林和靖二首其一》感慨道:
不见孤山处士星,
西湖风月为谁清。
当时寂寞冰霜下,
两句诗成万古名。
这首诗从咏梅到咏爱梅之人,在咏人中婆娑着梅的英姿,梅与人已经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有着孤傲性格的林逋却受“寂寞冰霜”之苦,与傲霜斗雪清神远韵之寒梅交相辉映,画中梅、梅中人、人中花交织为一体。诗人对林逋不为世俗牵绊,高洁孤傲的精神十分赞赏,表现出自身要以梅花傲雪独立的品格鞭策自己,做一个像林逋那样的品德高尚的人。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独领天下春的风姿;玉骨冰心,圣洁高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不畏严寒,坚韧顽强,争报人间春的精神。当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冬季来临之时,唯有梅花仍然傲雪怒放。梅花孤高清洁,坚韧顽强的精神与朱淑真自身的性格不谋而合,梅花成了她常常歌咏的对象。梅花这个意象在朱淑真的诗词中,一方面以真实的梅花存在,作装饰、观赏之 用;另一方面以抽象的精神存在,作寄情、抒怀之用。诗人借助这客观之像,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体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享有“花之魁”美誉的梅花,尤以风韵美著称。每当冬末春初,疏花点点,清香远溢,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朱淑真《除夜》有“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之句,她认为梅是春的使者,最先将春的信息带给人间,寄托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急转东。”(《立春前一日》)这首诗写出了春雪初融后映日梅花的清秀、顽强之态,生动地再现了梅花在“高风急转东”中挺立的风姿。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跳跃着让人欣喜的音符,再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信。
作装饰、观赏之用的梅花,有贴于眉心或插于发髻之上,用来修饰容颜;亦有插于瓶中或植于庭院中,作观赏之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像朱淑真这样的才女,对于自己的容貌肯定十分的在意。 “就朱淑真的兴趣而言,她在意自己的美貌,具有明显的自恋倾向。”(邓红梅《女性词史》)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说明了古代社会封建女性美容化妆的目的。“梅花成为装饰女性容颜的饰物,可见于《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拂之不去。……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从此,梅花妆便成了女性美化自己的一种方式,在宋代梅花文化中也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4]朱淑真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描写用梅来修饰容颜的诗句。“只有宫娃无一事,每将施额斗妆匀。”(《梅花二首》其一)诗人将梅花贴于额上,更增添了一分清幽之美。“酷爱清香折一枝,故簪香髻蓦思维”(《秋夜牵情六首》其五)、“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又绝句二首》其一)将新鲜的梅花插于发鬓之上,更显幽美。清香的梅花为朱淑真增添了几分雅致,几分清秀,但她作品中所描绘的梅花妆不仅只是宋代女性容颜的一种外在修饰形式,而是与她内在的情感相关联的。她在《睡起二首其二》写道:
懒对妆台拂黛眉,
任他双鬓像烟垂。
侍儿全不知人意,
犹把梅花插一枝。
这是诗人写自己的懒妆,“任他双鬓像烟垂”:无拘无束,自然而可爱,露出了天然本色。她在懒妆中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了世俗约束、返回到自然的洒脱和自由的境界。诗人的个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但是“不知人意”的侍儿却“犹把梅花插一枝”,与其愿望相违背的。在不喜梅妆的反常行为中,显示了诗人追求自然的人性之品格。
又如《探梅》:
温温天气似春和,
试探寒梅已满坡。
笑折一枝插云鬓,
问人潇洒似谁么?
天气温暖如春,梅花已经开满了山坡,萧条的严冬呈现出一片春的烂漫生机。那探梅的人禁不住春情荡漾,折一枝插在云鬓,潇洒自然。梅装饰着人,生动美丽而妩媚妖娆。那闪现在人脸上的笑和询问时的自信,将内心深处洋溢的青春朝气和魅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梅以其花色雅洁、香味清幽,枝干挺拔俊秀,富有与众不同的审美观赏的独特风韵和魅力,很早就成为观赏性花木,被广为种植。观梅、赏梅成为文人雅客的重要生活内容。朱淑真诗词中提及梅花的意象,都是在通过观赏梅花的形态之后,有感而发所成的。
先看《卜算子﹒咏梅》: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省。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竹里一枝梅,映带林逾静”,一枝梅花从竹林里伸出来,让人觉得喧闹的竹林在梅花的映衬下似乎安静了下来。这一景致的描绘,突出了梅花的清幽雅致。“浅水横疏影”,取意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梅花的清幽疏枝映在水中,在清亮柔缓的溪水映照下,梅花更加卓然孤高、清丽韵致。
下片写梅花的孤寂清冷。吹奏小单于乐曲的呜咽悲凉的声音响彻夜空,让人不由得心事重重。夜风吹来梅花的一阵阵清香,月色照在梅花上,梅花更显得孤寂清冷。
“断肠才女”朱淑真以一种寂寞、凄凉的心境,融情于景、缘情布景, 她的丰富情感、她的遭遇与心声在婉丽清幽的意境里融合得蕴藉自然。
作寄情、抒怀之用的梅花意象,主要是以梅花自喻。梅花傲雪耐寒,孤高绝俗,有着高洁自爱的君子情操,这正是诗人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被禁锢在男权的世界里,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在理学盛行,贞节观念极强的宋代,朱淑真敢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并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
朱淑真之所以喜爱梅花,一方面是因为梅花有“独尔花开”的“雪精神”,同时因为它表里如一,不伪饰,不矫情。她在《雪二首》其一中写道:
一夜青山换玉尖,
了无尘翳半痕兼。
寒鸦打食围沙渚,
冻雀藏身宿画檐。
野外易寻东郭履,
月中难认塞翁髯。
梅花恣逞春情性,
不管风姨号令严。
一夜大雪,青山变白,大地了无别的痕迹。寒鸦围着沙洲寻找食物,鸟雀冻得躲在屋檐下不敢出来。野外难见人的活动踪迹,大自然的威力强大无比。然而“梅花恣逞春情性,不管风姨号令严”,诗人以赞赏的眼光歌颂了梅花那种不畏外界压迫,仍然恣意开放的精神。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借梅花向我们传达了她不畏封建势力,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梅花精神。
再如“松松丽日约余寒,春向梅边柳上添”(《春日杂书十首》)、 “秀色暗添梅富裕,绿梢明报竹平安”(《雪晴》)、“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陏堤柳上来。多少园林正萧条,纷纷争逐趁时开”(《新春二绝》其一),这些诗句中用 “添”、“暗添”、“争逐”的拟人化手法来描写梅花生机勃勃的状态,体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命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又如《梅花二首》其二:
消得骚人几许时,
疏离淡月着横枝。
破荒的皪香随马,
春信先教驿使知。
诗人在一个淡淡的月光之夜,来到稀疏的篱笆之前,欣赏那横枝伸出的梅花,惊叹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梅花的幽香与高洁所折服。梅花使驿站上的信使,最先得到春的消息。诗人在此写梅,不在形似,而重神似,侧重表现梅花横枝的神韵,盛赞了梅花的幽香冲破冰雪,最先向人间报春的精神。诗人在此慰藉自己,虽然身处不幸的婚姻当中,但是只要心存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总有一天也会冲破世俗的偏见而获得新的生活。
大多数人赏花只能领略其自然美,为花的外在绚丽的色彩、诱人的香气所吸引,却不能发现花的内在之美。朱淑真却将花的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看得十分透彻,于花中感悟人生,抒发性情。
再看她的《菩萨蛮·咏梅》: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这首词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词人在词中以梅花自况,直接和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上片,先为“梅花”出场刻画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在冬末春初的一个夜晚,词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头高瞻,只见几朵带雨的乌云一时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观,小桥下溪水潺湲,又给人增添了阴冷的感觉。就在这时,一阵轻寒恍如幽影冲破了东风乍暖的气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已……。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盖梅花的独特气韵。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不仅有如林和靖赞梅名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高妙,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抒发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李清照有过传响人口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修辞学上评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个明比修辞格。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词人确实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挚,其“人怜花似旧”绝非虚语;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责备梅花不该忘却自己这钟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实伴侣。
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这种外“冷”而内热的感人形象,是女词人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可贵贡献。所以她赢得了在宋词史上与李清照齐名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