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开书开始,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半个月前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样,对一件事情琐碎的描述,一步一步按照时间走下来的流水账,慢慢又出现在了眼前。不过,托翻译家竺先生的福,慢慢的充满了画面感。
年轻的少女知寿离开家乡来到东京打工,寄居在亲戚家里,生活了一年。一年的时间,让习惯于孤独存在的年轻人慢慢的发生了变化,起初知寿和她的前男友相处的方式是“见面一般泡在屋子里,从没讨论过任何问题,也没有吵过一次像样的架。说的好听一点彼此都存在犹如空气。但实际上,互相都感觉对方是可有可无的,这跟空气有本质的区别”。这种描写方式感觉非常的无奈,但又符合现代都市的年轻人被虚无感证实了的孤独感,虽然写得非常的轻松但阅读起来却让同样有心里感觉的人产生了共鸣。
前一段时间阅读《高兴死了》,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抑郁症的倾向,根本无法产生相关的情绪。而阅读这本书,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思带入了二次元里面。整个的画面就像新海诚的电影一样,清新自然而又无可奈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那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佛系的。游离于世界之外,享受自己的孤独与生活。
我们与别人寒暄的时候,经常会谈及天气。当一个人的时候呢,又应该如何去谈及去思考呢?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又到冬天,然后春天再来。当时间周而复始的过去,回望的时候却是完全的那种陌生感。生活在一个地方没有存在感没有人关注你也没有人在乎你的情绪,你的生活没有来者只有远去的人。
阅读这本书,总能在里面发现自己的影子。可是并不觉得伤感,而有些温暖的感觉。我们也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呀。小时候接受的三观教育,在初入社会的时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挣扎中慢慢的定位,慢慢的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慢慢的“geliao”。70岁的吟子说过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拼命的伸手想要些什么,而到了年长的时候,想伸手要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年轻的时候穿越在人群之中,认识一个又一个新的人,忘记一个又一个旧的人。年老之后,却总有些许陪伴。
日子平淡如水,一个孤独的心却总会滋生波澜。春天又到了,载着知寿的电车,想着有个人等着我的车站驶去,那个车站也许是另外一个藤田在等候吧。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很好:“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