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上看到有很多的日更活动、日更计划,甚至还有日更群、日更专题,还有一些人专门传授日更经验。很多人雄心勃勃地说要日更,要磨练自己,要战胜自己,要怎么怎么地。看到这些,我除了佩服之余,不禁想起了过年之前那个骑自行车回家的人。
日更这件事,如果干好了,那绝对是牛人,是大神,但如果没干好,结果就难说了。我看过一些人的日更文。说实话,一开始他(她)的确很认真很投入,写的也不错,也有人来叫好点赞。但时间一长,慢慢地就找不到可写的内容了,最终为了凑足字数更新,只好记流水账,沦为了“日更奴”,自然也就没人叫好点赞了。虽然一段时间之内他(她)写出了数量可观的文字,但是能让自己满意的文章估计也没有多少篇。最终,累也累过了,苦也苦过了,写作水平依然和以前差不多。更有甚者,可能因此把写作的激情全部耗光,渐渐地没兴趣写了,得不偿失。就好比那位哥们,骑了一个月之后才发现骑反了方向,虽然他很努力也很用功,但离家更远了。
我没有试过日更,但我有过好多次想写日记的经历,第一次是儿子出生时,第二次是外派到韩国工作时,第三次是儿子三年级有了作文课之后。每一次一开始都想的很好,每天随便记点什么,不要求成文,哪怕只有一句话,留下一些生活点滴作为以后写文的资料就行。但每一次都是认认真真地写了三天之后,就失去了激情,之后提起笔来纯属应付,自然也就没有坚持多久。
2016年的最后几天,我给自己定了每天坚持写作的计划。这一次至少已经坚持到今天了。
每天写作,看起来和日更或者写日记似乎挺像,但其实是两个概念。有灵感的时候,可以一气呵成完成一篇文章;没有灵感的时候,修改修改以前的文章,写一些大纲,或者只是完成几个段落,这都是写作。甚至每天坚持写作也不一定是每天动手写。有时候忙的没时间写,就利用躺在床上睡着之前构思一下;或者有时候出差没带电脑,就用手机记一点思路,等有时间了慢慢完善,也算每天坚持。而且,写完了也不急着发出来,放一段时间之后回头再看,往往能发现一些之前没看出来的问题。
相比日更来说,这样的方式没有压力,也不会给自己套上枷锁。当你不是为了凑字数而写的时候,反而会对文字更加在意,会愿意花更多时间修改推敲。这样子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不一定成为爆文,但平均质量肯定会比日更时要高得多,一段时间之后成效就会显现出来。
如果你嫌这样太慢,想要在更短的时间内让自己有更快的成长,那么我建议你去参加征文。现在网上网下的征文之多,保证你每天都有的写。实际上,光是简书上的征文就够你写了。
简友大胃咚咚咚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写征文/命题作文的体会》一文中说命题作文有四大缺点:“一是有内容、体裁上的明确限制。二是有字数篇幅上的限制。三是有时间上的限制。四或者还有专业领域上的限制。” 我却觉得这些恰恰就是写命题作文的好处。
对于写作新手来说,有内容、体裁上的明确限制,就知道要写什么和怎么写了,既不用愁想个什么东西来写,也不用纠结写什么类型的文;有字数篇幅上的限制,有助于文章结构上的谋划,开头写多少字,主体写多少字,结尾又写多少字,大致的文章结构就有了;有时间上的限制,更是治疗懒癌的一剂良药,天知道我们有多少工作报告是在deadline之前才搞定的!至于有专业领域上的限制,乍一看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反过来说,你要是为了写这篇征文而钻入这个领域了,那么以后你的写作领域又拓宽了。何况,真正专业到让一般人参与不了的征文其实并不多,绕开就是了。
我曾经在一个博客网站上参加过“博客挑战赛”。挑战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周日除外)下午五六点发布一个主题,体裁、字数不限,只要求在24小时之内完成。这个挑战赛我连续参加了三年,每次都写的激情飞扬热情满满,有时候甚至一个主题不止写一篇文章。回过头去看看,有些文章我自己到现在都还有些惊讶,当时怎么会有这样的脑洞,想出这么好的思路来?
仔细想想其实也正常,因为那一个月大脑始终处于兴奋中,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样在同一个主题上跟别人写出不同,而且随时可以找别人已经写好的文章来学习,同时避开他的思路,自然就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来了。当然也会遇到某个话题突然卡壳的情况,这时我会选择写诗(其实只是分行的微散文),用很少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绝不为凑字数写流水文。每年挑战赛那一个月所写的文章,比其他11个月时间所写的文章加起来都要多,而且都要好。可惜后来因为博客式微,这个活动停掉了。然后,我就基本没写字了,直到最近才捡起来。
写命题作文还有一个好处。平日里我们看到首页推荐的文章,总觉得这有什么好的,我也能写得出来。然而写完命题作文一看,原来大神的确脑洞比我要大,文笔比我要好,技巧比我要娴熟。因为自己全程参与了,所以很容易比的出来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也更容易从中学习到有用的东西。如此反复多次,写作水平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
其实说到底,日更也好,每天写作也好,或者参加征文比赛也好,都是一种自我加压方式,通过外在压力来激发自己的潜力。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每个人的潜力肯定不一样,抗压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还得靠自己去试去发现。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定期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甚至改变方式也无妨。
千万不要等到骑了一个月的车了,才发现骑错了方向。这个时候掉头虽然也能回到家,但过年肯定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