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部架空历史权谋剧横空出世,以极好的口碑,精致的人物塑造,高水准的制作,成为许多观众一遍遍重刷的精品剧。
这部剧,也将“正午阳光”的名头再一次打响,越来越多网友开始期待“必出精品”的正午阳光,能推出更多好剧。
近日,正午阳光的董事长侯洪亮在采访中透露:《琅琊榜3》的剧本已经完成,只是还没想好怎么拍。
这样一个消息,瞬间激起了网友追《琅琊榜》的深刻记忆,一如以往,拍一部“金陵城最风光恣意”的天才少年前传,成了许多人的心声。
《琅琊榜》是从梅长苏涅槃重生回金陵开始的,但剧中仍有许多迷惑行为,也许只能从“前传”中找答案了。
例如,本文所提的,关于原太子废立的问题。
梁帝的一生,只立了2个太子,一个是被贬谪的萧景宣,在位7年后被废,一个是在梅长苏的费心筹谋下上位的萧景琰。
萧景宣是怎么当上太子的?
这是在整部剧里,最迷惑的一件事,但又似乎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找到些许答案,又或者,靖王问梅长苏为何选他,梅长苏给出的答案,也是萧景宣之所以成为太子的答案。
01、太子上位的时机很特别
这部剧开篇时,太子萧景宣就提到:本宫加封太子6年,如今竟出了一个七珠亲王。
也就是说,太子是在6年前上位的,此时,赤焰逆案已经过去6年了。
而靖王萧景琰已经被放逐了至少五六年,霓凰郡主执掌南境,至少4年(有资料提到,霓凰郡主的父亲是在这件案子2年后去世,她才接管南境的)。
梁帝在此时立太子,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此时大梁的政局,已经缓过劲儿来了。
整整6年的时间,足够梁帝看清楚他的哪些儿子野心勃勃,哪些儿子不堪大用,哪些儿子合适做上位者。
梁帝也是尸山血海里趟过来的,他从始至终都很精明,虽说赤焰逆案成了所有人不可说的事,但对于当事者梁帝而言,他并不是对那件事无动于衷。
至少在临近结局中他和梅长苏的对话里就可以看出,他仍旧和林燮,言阙有同样的期盼,只不过,坐在那个位子上,他知道,那样的江山,他给不了,任何一个上位者都给不了。
但祁王和林燮没有放弃,反而积极主导,因而给了别人机会。
正是有了赤焰逆案,梁帝清楚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问题,所以,他用了一个“表面制衡”的方法,为大梁带来了暂时的安定。
为何说是表面制衡?
梁帝扶持的两个人,真正“可能”上位的只有萧景宣一个,另一个不过是陪跑的。
萧景宣是一个平庸无为,事事以母为尊的皇子。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萧景宣能不能守住这个江山,梁帝心里是没底的。
立萧景宣为太子,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风险,那就是越贵妃精明,太子蠢笨,即便他上位了,被越贵妃和她那从未出现过的娘家把持朝政,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萧景桓,也就是誉王,他是玲珑公主的儿子,上位几率几乎为0,但显然梁帝给了他机会。
梁帝在后面提到,他也想看看誉王能做到什么地步,如果誉王足够优秀,江山交给誉王也未必不可。
但风险,同样也很大,毕竟他身上流着滑族人的血液,而且,梁帝不确定,誉王的身世是不是真的万无一失。
可惜,誉王没把握住这个机会,他全副心思都用在了和太子斗法上去了。
一个平庸至极,甚至都未必能守住萧家天下的皇子,一个外族公主所生,几乎没有上位机会。
可偏偏,梁帝把他们拉到一个位置上去平衡朝局,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为什么这么做?
只能说,此时正处于壮年的梁帝,并没有真正要制衡的意思,而是在观望,观望谁能成为最合适的人,又或者,是梁帝深知他的子嗣里,能守住江山的人不多。
如梅长苏告诉靖王的答案一样,因为没得选择。
但是,最想要萧景宣成为太子的,一定不是梁帝。
02、萧景宣成为太子是因势利导的结果
萧景宣平庸,所以梁帝总是一次次叮嘱,催促,让他多学学为君之道,却又将许多能够快速立功的机会都给了誉王。
看着,确实是制衡了。
但事实上,这更像是梁帝顺势而为的结果。
最想要萧景宣当上太子的,应该是谁?
又或者说,是谁助长了萧景宣拿下太子之位的志气?
全剧看下来,关于萧景宣的笔墨其实不是很多,除了庸碌以外,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听话。
听母亲的话。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妈宝男”,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大志气,反而对母亲的要求和期盼,是绝对听从的。
由此可以推测,最想让他上位的,无疑是越贵妃和越贵妃背后的支持者,我们后面也知道了,这背后的人,是谢玉。
赤焰逆案的是是非非毕竟已经过去6年了,大梁也都安定了,那么就该考虑一下继承人的问题了。
谢玉对梁帝很了解,知道他害怕皇权再次受到威胁,所以始终站在暗处联络天泉山庄,主导太子上位的事情。
站在太子对立面的誉王,此时也没有闲着。
一方面,他因为生母“祥嫔”的“身份低微”,所以一直处于很尴尬的处境,但有了皇后这个养母和言家这个“母族”的保驾护航,自然也就助长了他想要站在权利巅峰的野心了,即便后来皇后跟言阙兄妹决裂,也没打消他的野心。
另一方面,是璇玑公主和秦般弱的费心筹谋,红袖招这样机构的存在,给了他争夺的资本。
本就草木皆兵的梁帝经过了祁王的事,对于皇子中的情况,自然也是知道的。
与其说,他立太子,扶持誉王是为了平衡,不如说,是局势让他做出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选择。
不管是太子上位,还是誉王上位,这都是一个对立的局面,两个人无论是谁上,另一个的下场都不会太好。
梁帝会不知道这种结局吗?
他知道。
因此,他更像是想看看,太子一党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能做到哪一步,誉王又会为了这个位子,做到哪一步。
诚如他所预料的,誉王最后孤注一掷,谋反了。
在誉王谋反的时候,他和高公公说:他毕竟是她的儿子【大概的意思】。
这个她,也就是玲珑公主,这句话,也是在提醒自己,誉王会谋反,是意料之中的,只不过他没想到誉王真的会这么做。
03、梁帝的平衡之道,给了许多人错觉
萧景宣上位6年后,也就是梅长苏回到金陵那一年,太子和誉王的平衡局面,就已经被打破了。
那时候小兮一直不懂誉王为什么会说:若是这一次不能再进一步,就是死路。
是啊,为什么呢?
到了这一步,于誉王,于太子,都是必须往前走一步的局,这句话所带出的意思是说他们已经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胶着状态。
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靖王萧景琰。
一个被放逐在外长达12年的皇子,他不受宠,他没有参与任何的党争,他只有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持着做实事,为百姓谋福利,为大梁守住江山,一个手握军权的皇子。
所有人的关注点都没有在他身上,包括梁帝自己。
可梁帝身边却有一个人精,他总是适时地给梁帝做的事留有余地,不着痕迹地偏向了靖王的一方。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12年过去了,他很清楚,不管是太子,还是誉王,都坐不上那个位子。
他的小心思虽然藏得很深,但不得不说,这也是对梁帝个人想法的一种反应,许多人都说,最了解梁帝的,不是夏江,不是谢玉,而是这位高公公。
正因为是了解,所以当梁帝无意识,又或者下意识地释放出不放心将江山交给太子和誉王的时候,高公公也心里也就有数了。
梁帝的平衡之道,给了无数人错觉,让他们觉得,皇位最后一定会是太子或者誉王的。
可有一个案子,打破了这种平衡,也让梁帝的心思呈现了出来,可惜,那两位没察觉。
这件案子,就是庆国公一案。
庆国公支持誉王,代表的是军方的力量,可庆国公没什么实权,跟谢玉完全没法比,庆国公一案,更是跟庆国公本人没太大关系,可梁帝为什么处置了这么决绝,丝毫不留余地?
剧中,梅长苏说了,这是因为庆国公这件案子,影响到了梁帝推行国政。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是梅长苏拿来说服誉王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梁帝觉得太子和誉王的党争平衡,必须打破了。
为什么他在“七珠亲王”这件事上打了太子的脸?
这就是前兆。
如果还是为了制衡,那在庆国公一案上,折了誉王的人,损失并不大,可太子却因为誉王加封,越贵妃被贬,兰园藏尸三件事,被打压的喘不过气了,按理说梁帝应该扶持一下太子才对,才能达到制衡的目的。
可他却趁机截断太子和誉王借机安插新人的做法,选了那些两边不靠的人,说明了什么,不正也说明,他在打破自己维持了6年的“制衡”假象吗?
打破这种假象,让朝局重新洗牌,是为什么?
小兮更愿意相信,是他在前面那么多年的观望中,找到了他认为最适合的人选,只不过,那个人不擅圆滑周旋之道,梁帝只能暗自肃清朝局中的那些墙头草,将有能之人提上来,以后辅佐新君了。
这一点,跟梅长苏的目的,是相得益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