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自己的文件,发现以前写的东西
2014年12月27日
作为宣传艾滋病反歧视的老师为什么会拒绝让自己的学生参加与艾滋病人零距离朝夕相处的活动,这之间到底是因为什么?不相信科学吗?一名艾滋病志愿者是否有规范准则?还是只需要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就够?反歧视宣传是否是经受过专业的反歧视团队培训后科学的宣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个并非专业的艾滋病反歧视宣传者在给广大普通群体宣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会拒绝参与与艾滋病感染者朝夕相处的活动,这是因为什么?大部分人是站在个人层面来对待这个问题的。面对当今世上还不能治愈的“疑难杂症”对于非专业志愿团队的他们选择了珍爱自己的生命,在宣传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层面的接受不代表生理层面的接受。最普遍存在的说法是这样的:要一个非专业的艾滋工作者去与艾滋病人工作生活就如同让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参加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他们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及心理准备的。在很多情况下,很容易被外界的妖魔化的媒体宣传所干扰、甚至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存在考证。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环境,考虑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未来,很容易折服在无法治愈的“艾滋”的头衔下。媒体的高调宣传艾滋感染实例,这让热心的志愿者们对真正与艾滋病人朝夕相处感到几许担忧,然而对于一个知之胜少的初学者来说,更是增加了很多顾虑,在这个确定答案的不确定发生概率事件里,人们的心理层面的恐慌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就明显加强,生理层面就随着心理做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中国艾滋病一直都是比较避讳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在心理层面把它判为比癌症还恐怖的绝症之一。由于目前还没有推广像防治乙肝、丙肝等疾病的疫苗,从而无形中加大了人们的恐惧和宣传举步维艰的局面。在近几年来国家的重视和各种公益宣传活动的推广,让艾滋病病人迎来了春天,但是这只是冰山一角,在科学面前,除了像一加一在算术中等于二不会质疑外,在其他方面的科学数据前都是选择性的相信的,特别突出的是在生命科学方面处处质疑各种科学事实。由于不断质疑才有了科学数据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然而在宣传者角度来说,无疑加大了各种工作难度。对于一个“牙齿都没长齐”的热心志愿者来说,由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不足,意外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任何东西都是无法弥补的,就相当于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去救一个落水的人一样,人没挽救到,却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追究责任等等这一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在生命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不伤害他人利益情况下保护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体的监控和夸大化宣传下,为吸引关注度的同时却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于这样无法弥补的损失,任何相关的人、部门、机关都难以承担,都害怕这样的事发生,为了防范于未然,都会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尽量避免承担责任,但对于那些无辜的艾滋病病人来说,这明显的是给他们设立了一堵墙,让他们很难再像一个正常人生活,同时自己的各种应享有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他们需要能够顺畅呼吸的天空,但事实确是处处被掠夺,虽然有国家、政府、相关公益机构的不断努力工作,但是要将艾滋病与乙肝、性病等相关疾病同等的被广大民众接受还是一段艰辛的长征路程。
存在这样的志愿者宣传矛盾问题,可初步归结为两方面:一、基本艾滋病的相关教育不够,在义务教育中,艾滋病知识仅仅是作为一个知识窗了解,并未深入学习,仅仅知道它的无法治愈、传播途径方面和要关心艾滋病人,而没有正确树立对待艾滋病的正确观念及从法律角度对待艾滋病病人。二、全面了解关注艾滋病的志愿者太少,多半是没有经验的大学生,了解不够,难以得到接受全面教育培训,在宣传中也就困难重重。
对于一个专职的艾滋反歧视的工作人员来说,这种现象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的不仅仅是艾滋病病人的艰辛生活及他们所面对的人生,考虑的更多的是患者如何继续勇敢的继续对生活的信心及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在专职工作者眼中,正常人所顾暇的都是站不住脚的,都在或多或少的层面上导致患者应享受到的相关权益无法顺利的得到保障。如何权衡这样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问题的关键,国家的正面积极宣传给艾滋反歧视带来了福音,真正要做到“零歧视、零艾滋”还是需要政府、教育界、广大媒体等积极倡导行动。反歧视基础教育是根本、志愿者活动为辅,媒体科学宣传,“向零艾滋迈进”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