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安,很有亲切感,连语调都有几分韵味,特别是提到西安的天气,更让人无法回避思想,有种扑灭而来的熟悉与温暖。
儿子在“西工大”呆了四年,我们提到最多的就是天气,以至于后来儿子笑着说:“妈妈,你除了问今天吃什么?最关心的就是天气了?能不能找点新鲜的话题啊?我只得笑过。”
是的,古城“西安”的阳光,风雨,雪飘,各种美食都烙印般,驻扎在我心里四个春夏秋冬冬。
我不太喜欢西安,第一、路远,第二、冬天比安徽冷,一想起就是电影里,北风呼呼,草黄雾沉,缩手佝腰的画面,可能是自己比较怕冷的缘故。
西安的天气热得浓烈,冷得地道,和桐城对比有点差异。儿子刚入校时,毛衣,保暖衣,羽绒服,一样不拉的带齐,还带了烘鞋器。
当我走进宽广霸气的校区,游览古建与现代化建筑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时,心里不由地滋生了热爱,想象被现实击得粉碎,这座与世界接轨的旅游胜地,不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相当宜居。
每年十月份,不是太冷,可“西安”就开了暖气。自习室,寝室,卫生间到处气温如秋,鞋垫,衣服直接放在暖气片上。儿子说很舒服,不用穿太多衣服,即便走在户外,还没冷透,又到了温暖“地带”。他在西安舒服的度过第一个冬天时,也让我打消了北国风光的联想。
冬季寒冷,成了南方人体会北方的冷。而真正的北方人却舒适度过。
儿子在“西安”的时候,女儿正好在合肥中科大读研,也有暖气,是合肥唯一一所有暖气的学校,每年冬天两人从不提“冷”字。寒假将至,总数着放假日期,盼着年味。
可回家高兴的余温还没散尽,就将抱怨变成了对抗,湿冷慢慢侵入,女儿皮肤开始大面积脱皮,缩在空调屋里不想出来,两人都想着学校的温暖。来典当冷气肆虐寒假。
时光荏苒,儿子离开“西安”已有几年,寒冷季节如期而至,新消息已将“西安”天气覆盖。然而,住在“西安”的周老师,常常提及“西安”。又让我闻到了肉夹馍,各种面食的味道,暖气一定很早就开了,“西安”的温暖,又一次住进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