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①,唯恐有闻②。
【注释】
①未之能行:即“未能行之。”还没有来得及去实行。
②有:通“又”。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评析】
这句话的前半句,让我们见识了子路的另一面。在以往的孔子的评价中,子路一直是以好武任侠的形象出现的,对于孔子的大道理,也通常是领悟力不及其他弟子的。但是,这里,偏偏给了子路执行力强的一面。何解?你看,子路听到一条道理,就马上想去实践。可见,子路不仅仅是勇猛,更是对老师的学问认真实践,不打折扣的去执行,真正做到了践行真知。
可是,这句话难就难在对后半句的理解上了。对于“唯恐有闻”的“有”,该作何理解呢?
朱熹说:“前所闻者既未及行,故恐复有所闻而行之不给也。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也,故著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
杨伯峻注“有”同“又”。全文译作:“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钱穆则解为:“子路曾问‘闻斯行诸?’盖子路乃能尊所闻而勇于行。前有所闻,未及行,恐复有闻,行之不给。此见子路之有闻而必行,非真恐复有闻。”其“白话试译”为:“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李泽厚译:“子路知道一件道理,还没能去做,便生怕知道第二件。”
由此看来,杨、钱、李三家都遵从朱注,后一个“有闻”为“复有闻”、“又闻”。“有”通“又”。那么,子路唯恐又听到什么呢?历来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第一种,认为后半句的“有闻”与前半句的“有闻”,“闻”的是不同的道理。于是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子路是一个谦虚上进又讲究实践的好孩子,他如果没能把老师所教的东西实践到位,他就不想去学习新的东西。
第二种,认为后半句的“有闻”与前半句的“有闻”,“闻”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这又有两种解释:1、子路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孩子,但是,他并不莽撞,也就是从来不会话听半句就去实践,而是一定要听完老师完整的教导,才会去实践,生怕莽撞出错。重点在于“闻道”;2、子路是一个从善如流、闻过立改的人,如果听到什么道理,就一定要去实践,如果学到了大道理,却不实践,那就跟没学习是一样的了。换句话说,就是听了不做,不如不听。没学习大道,那么不会实践,也不会觉得内疚,学了大道理而来不及实践,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所以,子路不是害怕学到大道理,而是更怕学到大道理,自己却来不及实践。重点在于“未能之行”。
综合看来,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可取一些。如果前后“闻”的是不同的道理,那么,估计子路就不用去实践大道了。毕竟,孔老师的话那么多,可谓字字珠玑,如果子路仅仅是生怕错过孔老师的大道,那么,估计这辈子都执行不了,因为孔老师天天都在说话啊......再者说了,子路也不是慢性子,你让他等,估计可能性也不大。再次,古时候虽然不像现在这么信息爆炸,但是既然是跟着孔老师混的,一天听个七八句心灵鸡汤还是没问题的吧,如果害怕错过而不敢去执行,恐怕孔子也不会喜闻乐见。最后,如果两个“有闻”做不同理解,那么恐怕子路就不是“勇于行”而是“笨于行”了,对啊,子路只能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不是笨,又是什么?所以,我认为,两个“有闻”是同一指向,即“闻”同一事,不是“复有闻”。
孔子的教化,重在使人修身成德。而子路性格率直,做事雷厉风行,学习了大道理就立马去实践,从不拖泥带水。光学习不实践,对于子路来说,就必然会内疚、羞愧,也是件极痛苦的事,所以他“有闻”必行。“有闻”未行,内心不安,所以“唯恐有闻”。未闻,心不知世有此理故无疚;知世有此理而未行,有疚也。此亦“有闻必行”之义。此外,子路好勇,那么,认真听完孔子的教诲再去执行,也是一种谦虚审慎的态度,而不是莽撞行事,这也是这句话的应有之意,更是孔门弟子的应有之德。
当今社会,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消化已有的知识并去接触更多新鲜事物,就是我们当下学习和实践的主要课题。面对已知和未知,我们有太多的时候浅尝辄止,心猿意马,看到芝麻便丢掉西瓜,人人充满了知识焦虑。有句话说的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当下,不与时俱进,就是原地踏步,而原地踏步,就意味着落伍。如何在多学与多实践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有限的精力下最大化的拓展我们的认知就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认为,对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我们不仅仅要拓展理论深度,更应该拓宽实践广度,也就是不仅要“闻”,更应该“行”。毕竟,足够的实践,才能带给我们足够的经验,才能给我们的理论提供现实养分和坚实的土壤,也能对我们理论知识的修正提供参照。而对于“延展性知识”,就是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来说,“闻过则喜”即可,大可不必非要实践过后再去进行新的学习,毕竟,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关联性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们更多的是需要知识上的积累,遇到了问题,拿出来可以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