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小记:
写这篇导师计划辅导的心得体会,一是因为和土豆老师约定的一个月期限(10.12-11.08)要到了,可不能因为逾期未写心得,而错失了以后和土豆老师聊天学习的机会;二是这两天听了土豆老师《生命成长》、蚂蚁老师《职业规划》的课,突然来了灵感,接着这股热乎劲,赶紧总结一下收获和感悟。
其实这一小段是最后写的,写完后发现:总结一下心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梳理、沉淀和升华。
我目前是基础医学的博士,但毕业后却不太想从事基础医学的研究,而是想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将来为家乡农业做一些实用的贡献,梦想未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农场。
带着这些困惑,我和土豆老师进行了一次聊天(1对1的教练辅导)。我们将主题聚焦在“博士毕业后的规划和选择”。说的大一点,是我接下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这次教练辅导进行了90分钟,在辅导刚开始时,我倒了一肚子苦水:
我的经历怎么这么差,硕士和博士阶段都没有进到一个理想的课题组,遇到理想中的好导师。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让我对科研逐渐失去了兴趣,感觉好像世界亏欠了我不是一点半点。
听完我的一番吐槽,土豆老师向我提了几个问题。
第一问:你期待中的博士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立马回答说:应该有好的导师指导,课题组应该有完善的实验体系,课题组应该有充分的资金支持等等……
第二问:如果一个课题组/公司的各方面都完善了,那干嘛还需要招学生/员工?如果一个课题组/公司需要招收一个人,为什么那个人就一定会是你?
这个问题的深层含义是:
一个课题组(或岗位)正因为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有需要提升完善的空间,所以才需要你来。
如果一个课题组(或岗位)什么都好,都很完善,那则需要你有优秀的能力来与之匹配。因为大家都向往这样的课题组(岗位),为什么会偏偏选择你?
说白了就是,如果一切都好了,干嘛还需要你?
第三问:袁隆平当年开始做杂交水稻育种时,有人带他吗?他当时有很完善的科研设备吗?他那时候有很多经费吗?
答案是:都没有。
或者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当初在田间地头上,没有人带、没有团队、也没有先进设备的袁隆平为什么成为了后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呢?
答案是:因为他最初有目标、有他的人生追求。
在他还没有做出成就的时候,在没有人带、没有团队的时候,他已经确立了他的人生远大目标“提高水稻产量”。在目标的指引下,他再去创造条件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能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以上土豆老师的指引下,我意识到:
(1)我的思维中出现了某些bug,使我颠倒了某件事的先后顺序。
我一直以为,外界得先要给我提供良好的条件,我才能干出点成绩,才能创造奇迹,才能实现我的远大目标。
当外界不是我想象中的理想状态时,我就潜意识和习惯性地认为,我的运气差、我点背,啥都不理想,开始抱怨、开始怠慢,也感到我的远大目标实现不了了。
其实,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自己内心先确定坚定的目标,有了强大的内驱力,再去创造条件和环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外界不完善、不完美,也不要动摇内心坚定的目标,在不断探索中创造条件,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2)单位来招你,不要总想着单位能给你带来什么。也要多想想自己能够为单位做些什么,能够为公司带来些什么!
(3)目标的实现是一步步的,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也许当下没有一种选择是完美的,但只要这个选择能够让你离你的目标更接近一些,那目前它就是一个对你而言适合的选择。
在知道了自己的思维误区之后,土豆老师引导我思考两个问题:
(1)驱动你走10年、20年乃至一生的目标是什么?用一句话写出来就是:我希望10年后,……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样的事情)。
(2)在你目前面临的诸多选择中,哪个选择会更让你接近你的目标?
虽然这些问题,我不可能一下子都能回答出来,但通过这次教练,我懂得了:
通过探索自我,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并清楚地知道我们真正热爱的是什么,这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旦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找到了他/她真正热爱的领域(最好又是擅长的),即使当下面临一些不完善、不完美,甚至些许的阻碍,这些都不是事。
因为一个通过自我探索(天赋,潜能与特长)了解认识自己的人、一个有内在驱动力(目标、热爱与兴趣)的人,拥有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驱动我们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原文链接:一场关于博士毕业后的规划的探索:我们真正热爱的是什么?
注:以上内容根据职慧学员(杨庆先)的投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