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都没怎么出过门了,8月加入了樊登读书会,9月才想起加入读书会的会员群。可惜那时候大部分活动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去参加。10月份,终于越秀区这边创建了一个分会,今天举办了第一次活动。
说实话,这一次活动因为是第一次举办,稍微有点粗糙。活动分三个部分,先听了樊登老师的课程,然后主讲嘉宾分享,最后合影,结束。因为中午去之前,我又听了一遍这个课程,所以重听的半个小时里,就觉得非常无聊,只好在微信群里随便刷刷。主讲嘉宾分享的内容,也还是书里的内容,只不过以更专业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今天的分享嘉宾是一位健康问题方面的专家,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方面有常年的经验。既然专家会剖析书里的细节,那前面半个小时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如果是会员,自己来之前应该预习;如果是非会员,那肯定是会员带来的,也应该提前有些了解。结果一本书讲了两遍,大家交流,提问的时间就少了很多,交流的时间也只有进场前的十几分钟。虽然我这个社交恐惧症就算有3个小时交流,估计也是躲在角落听别人说话,不过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谷物大脑》这本书,内容不错,但结论非常有争议。而且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错误的。虽然在分享过程中,王老师提到:我们从父母那里不止继承了基因,还继承了生活习惯。也就是说爱吃面食,其实只是一种习惯,而不是生活必须。但从科学的角度讲,书里的结论仍然存在争议:中国有大量的地区,面食是最主要的粮食,比如陕西、山东、东北。馒头、饼、面条几乎没一顿都吃。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这些省份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比例应该非常的高。如果这不是事实,那要么存在某种原因使得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比如平困和饥饿),要么就是这个结论有问题。不过,我只是听了樊登老师半个小时的演讲,根据我阅读《正念的奇迹》的经验,樊登老师这半个小时的内容,涵盖了最多30%的内容,所以没有读原文之前,我没法做更多的判断。
这次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这本书,而是王老师讲的另一句话。本来我以为我读了《正念的奇迹》,听了其他哪些关于情绪的书,已经可以在控制情绪这个方面有一些进展。但王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觉自己距离能够自由控制情绪,还有很远的距离。闲聊中王老师提到上午的课程,关于如何处理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的问题:比如一个人指责甚至辱骂了你,你会有什么反应?应该怎么做?虽然我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关照自己的呼吸,平复自己的情绪,已经不太容易被激怒。但实际上我仍然缺乏更深刻的觉知。王老师说到:一个人指责你,甚至辱骂你,本质上是他的需求和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你对他发火,生气都没有用,而是要去理解到对方的需求:他为什么生气,肯定是因为我做的事情没有满足他。看到对方情绪背后的东西,以及思考如何应对,这个才是应该做的事情。而如果我用自己的情绪和对方的情绪进行对抗,实际上毫无意义。
分享过程中,顺带提到了“网瘾”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网瘾”其实并不存在。有网瘾的孩子肯定是有家庭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透过网瘾这个现象表现出来而已。如果没有网络游戏,这些孩子也会干别的事情,比如去游戏厅打游戏,上街打架等等。
不知道下次活动会怎样……先记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