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八,也是周末。自从儿子上了高中,难得睡一次懒觉。躺在暖和和的被窝里,屋子里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是母亲早早起来做好了腊八饭。嗅着淡淡的粥香,想起了一句老话,吃了腊八饭,来把年货办。
儿时,过了腊八就意味着大年的到来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了腊八,我们每日里就会掰着指头算着还差几天过年。那个心情就像现在的高考倒计时一样,是急迫的,但却是欢喜的和无比期待的。
那时,盼望的不光是有一个月的寒假可以撒欢;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点心,可以放开了吃;还有,每天都能大快朵颐只有在宴席上才能一见的大鱼大肉;还有,可以正大光明的放鞭炮…………
家乡是地处中原的一个小村庄,地理位置属于北方,但却一直过着南方的小年——腊月二十四。而过了小年,才算正式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
腊月二十五,打扫卫生。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家外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老话说:谁家要是不干净,财神爷就不到谁家。大人们自然是连犄角旮旯都不放过的,孩子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奋战,到了下傍晚,大街小巷都会焕然一新。仿佛扫去了一年的晦气,整个村庄都干干净净的,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六,置办年货。大人们早早的起床,赶着马车或是坐着别家的马车到十几里外的集市去采办年货:年画、新衣服、瓜子、糖果,更少不了鸡鸭鱼肉等等。小孩子是头天晚上便琢磨着跟着去赶集,往往早上一睁开眼,大人们早就走了。一上午,只好焦急的在村边等着,不时的往前跑一段,看能不能早点迎到赶集归来的父母。当然,更多的还是对零食的渴望,想早点看到父母都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午饭前,载着满满年货的马车便陆续回到家。此时,家家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孩子们的嬉闹喧嚣。腊月二十七,蒸年馍。什么叫蒸年馍?就是要在这一天里,蒸好整个过年期间要吃的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蒸新的馍。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蒸年馍绝对是一个大工程。
那时没有酵母粉,只有老酵母和面。因为冬天温度低,为了面发的好,头天晚上,母亲就会把一盆一盆和好的面,放在床上,下面垫着热水袋,上面捂着被子。
二十七早早的便会被母亲喊起,去到敬老院借蒸馍用的蒸笼。我们家那时蒸年馍都是用蒸笼,直径一米的大锅要蒸十几蒸笼才行。
年馍的种类很多,有大馒头,馒头有实心的、包红枣的、包红薯丁的、包糖的;有包子,有纯肉馅的、有萝卜干菜的、有豆沙馅的;还有各种花卷子,葱油的、麻盐的………
整整一天,村庄都氤氲在大馍的香气中。
刚出锅的大馒头,喧腾热乎,让人忍不住想咬上一口。这时是不能吃的,按老规矩,年馍的第一口,要敬灶老爷敬天。看着母亲虔诚的把馍掰一点放在灶台前,再走到屋外,放一点在庭院里,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们总是捂着嘴在后面窃笑。
腊月二十八,炸果子。从早上起来,母亲就会分派我们,洗萝卜擦萝卜,炸丸子;和面擀面,炸猫耳朵、炸蚂蚱腿;和面盘条炸馓子。这一天是最忙碌的,也是最开心的。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吃着刚出锅的丸子馓子等,当然第一口都要先请灶老爷吃。
炸丸子和馓子,比较常见。炸猫耳朵和蚂蚱腿则是我们那里的特色美食了。
炸猫耳朵当然不会是炸猫的耳朵了。是一种炸面食,又叫焦叶子。用芝麻和面,擀成博饼晾一下,切成菱形,下油锅炸至金黄即可。炸猫耳朵有两种口味,喜欢甜的,和面时加入白糖;喜欢咸的,和面时加入盐。甜咸都是焦香酥脆。
炸蚂蚱腿,也是一种面食。和面的时候要加入鸡蛋,擀成厚点的饼,然后切成寸段,下油锅炸至金黄。另起锅熬糖霜,把炸好的蚂蚱腿放入糖霜中,翻炒均匀,让每个蚂蚱腿都均匀粘上糖霜,即可。吃起来又酥又香又甜又脆,至今都是我的最爱。
腊月二十九,剁饺子馅。吃饺子是儿时过大年的又一个显著特征。平时父母忙于农活,是很难有时间包饺子吃的。到了年关也是农闲时节,一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记得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家都要剁上三大盆饺子馅。从早上到晚上,乒乒乓乓的剁馅声此起彼伏。印象中,我们家就三种饺子馅:一大盆韭菜鸡蛋馅,一大盆猪肉萝卜馅,一大盆牛肉白菜馅。
这饺子要从年三十的宵夜吃到年初六,天天都要吃饺子。
忙忙碌碌中最盼望的大年就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十一大早,吃完早饭,就跟着父亲拿着红纸去找人写春联。儿时的春联都是手写的,一般都是找德高望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去写,毛笔字写的那叫一个好。也有的自己捉笔写春联,写出来的春联歪歪扭扭,自带喜感。
春联的内容无外乎“瑞雪兆丰年,五谷登丰收”这样的,期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也有别具一格的,记得有一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村里人看了,都哈哈大笑,就你能。小孩子更是稀奇春联还能这么写,一边嬉闹,一边不停的读。多年以后才知道这幅对联的来历。
午饭的丰盛,自不必说。好像一年中的好吃的都汇集到餐桌上,一大家人围着大圆桌唠着家常,憧憬着来年,推杯把盏,欢身笑语,满满的辛福喧嚣伴随着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久久的在村庄回荡。
热闹的午饭经常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我们小孩子则早已爬到床上美美的睡了一个午觉,只为晚上的守岁,或者是熬夜看一个完整的春晚。
从83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晚开始,守岁看春晚已经成了老百姓过大年的新民俗。
刚刚收拾好午饭残局的母亲又开始张罗年夜饭了。年夜饭一定会在八点前结束。八点一到,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磕着瓜子,吃着点心,看着春节晚会。跟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时而抚掌大笑,时而感动落泪,时而逗笑几句,时而调侃一下,热热闹闹,开开心心。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辛福的、满足的、温馨的。
大年初一头一天,肯定都把新衣服穿。儿时,我们那里的风俗是初一起的越早越好。熬了一夜的我们总是睡眼惺惺的便被母亲揪到餐桌前吃早饭。早饭是有讲究的:初一的早晨一定要吃扁食和糖茶泡馓子,扁食就是素馅的饺子。在这一天,母亲会盛上满满一大碗饺子倒到牛槽里,让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和我们一样吃一顿扁食,感谢它为这个家作出的贡献。
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这一天,不能扫地,哪怕是头天晚上看春晚吐了厚厚的一地瓜子皮;不能挑水,母亲总会在头天把水缸水盆盛满;不能动针线,为了防止我们,母亲总是把针线盒早早藏起来;不能梳头,不能吵架斗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再多的禁忌也妨碍不了我们儿时的快乐心情,正如对联所写“一元复始”,新的一年已经开始。
不知从什么时候,过年从农村转到了城市。也不知从何时,年夜饭从家中搬到了饭店。人还是年年聚,并且越来越多;年夜饭还是年年吃,并且饭店越订越高级。可是,年味却越来越淡。家人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还是儿时的过年情景。
随着岁月的流逝,儿时的年味记忆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愈久弥新。就像窖藏的老酒,越久远越醇香。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温暖,满满的怀念。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