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孔子之道•孔子论治之道:君道论》讲义之一
王炎平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君主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国家政治要上轨道,前提是君道要正。所以讨论孔子的治平之道,首先就要讨论孔子的君道论。
我们依次讨论:一、孔子君道论概要。二、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对孔子君道论的改造。三、孔子君道论与中国古代社会。四、孔子君道论的现代意义。
所以讨论孔子的治平之道,首先就要讨论孔子的君道论。
孔子君道论概要
孔子君道论包括: (一) 君道要义。(二) 臣道要义。 (三)君臣关系要义。(四)君、国、民关系要义。(五)君主修身之道。
(一)君道要义
君道要义之一: 君主受命于天,即君权天命论。《论语,尧曰》:“咨! 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解释:如若不行中道,以致天下陷于困境,则天禄即君位永绝。
可见,孔子所讲的君权天命论所重的不是禄命即运命而是德命和可见,孔子所讲的君权天命论,是德命和使命。 受德命于天,是说君主要有天德。天地生养万物,并且一 视同仁, 故君主当效法天德爱民利民。 受使命于天,是说君主要按天意承担安民安天下的责任。君主具备天德,履行天之使命,才能保有天之禄命。
君道要义之二: 君道则天。则,效法,这是说君道效法天道,以天道为榜样。 君道应该“ 则天”,“ 则天”就是君道。《论语》中孔子讲“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又讲“尧,其仁如天”,《礼运》讲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个“天下为公”就首先表现在天子不把天子之位据为私有。公天下的第一义就是天下不是君主一 人的天下,而是全天下人的天下!而君道的第一要义就是 “天下为公”!虽然后来是家天下了,但是要把国家治理好,君主就一 定要有公天下之心,国家政权各级
官吏一定要有天下情怀。在各种社会工作中,最不能容许有私心的,就是国家公职。公权一旦私用,为君之道,为官之道,即荡然无存。孔子不是说患得惠失之鄙夫不可以事君即不可以从政吗?从政只能是仁人献身为社会谋进步为苍生谋幸福的事业,唯高尚其志者能优为之。君道则天,君不营私,官不些私,以天下公义为国家政权导向,是国家治平之道,也是人性向善之道。
君道要义之三:君位礼让为贵。君主作为国家的元首。在家天下时代,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谁据有君位,谁就成为全社会财富的主人。孔子君道论强调礼让为费,不要争夺。 尧能让,所以尧伟大。舜也让了,舜也伟大。汤灭了夏。但是汤不是为了争天下而灭夏。《史记,殷本纪》记载:汤是因为夏桀“为虐政淫荒”,人民怨恨,才不得不灭夏的。
君道要义之四: 为君难。 《尚书•太甲》:“天位艰哉!”但是天位艰难啊!君主要承担天之使命,这个使命很艰巨,必须十分谨慎、十分勤劬,才有可能承担起来。所以,君主必须明白接受天之运命获得天位就是肩负起天下治平的重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丝毫的放纵。周公让他的长子伯禽到鲁国去就封。伯禽临走时,周公教导他:“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地位不低吧!可是,只要有贤士来见我,如果我当时在洗头,就赶紧拧千头发去见他,常常是洗一次头要洗三次才能完事。如果当时我在吃饭,就立即把饭吐了去见他,常常是一顿饭要吃三次才能吃饱。就是这样,我还怕天下有遗失的贤人。你现在到鲁国去,在那里你是国君,你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 不要因为拥有国家政权而自高自大!为什么周公告诫伯禽“慎无以国骄人”呢?
君道要义之五:正身。 《尚书。大禹读》要求君主“正德”。古人一正有以事下。” 正德就是正身。君主正身垂范天下,教化社会。《论语》载孔子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要一切在上位者都要正身,而据于最高位的君主更是首先要正身。老百姓对于政府中人,从来都是看他如何做,而不仅是听他如何说。隋场帝暴政亡国之后,唐初名臣魏征批评隋场帝:“口请务母之言, 而身为策封之行。”隋炀帝说的是尧舜样正确的话,但做的是桀紂一样的事情。隋的灭亡,说明君主不能仅仅“口诵尧舜之言”,还必须身为尧舜之行。在中国古代专制社会,这种说一套做套的君主是不少的,天下风气之坏就从这里开始。故君主正身才能正百官,才能正天下。
以上是君之道的要义。
ps:好朋友认为就算古人他们那句话说的是,确实是孔子他本人的意愿和意思,但是如果太偏激是不适合现在的人的学习的所以我们应该改、也可以改啊,我们是要让那些文化是有利于现代人的,而不是给现代人传授一种偏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