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生活反思
1.今天特别累。
从早上6:00出门上班,到晚上10:30,不管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疲乏到了极点。8月,注定将过一个假的假期。1号上班,9号下午四点放假,11号中午上班,一直到20号下午上班。上班期间,基本上从早上6:00到晚上8:00,有晚坐班的时候,要到10:30才能到家。这两天特别、尤其、非常累,从昨天早上开始,学生的身体陆陆续续出现问题,一直到今天晚上,还有学生身体不舒服请假回家。除了上课时间都是候在学校等着处理问题,联系家长,给学生开假条 ,再联系学生家长询问学生在家情况。庆幸的是,班上的家长都比较明事理,没有情绪激动跟我烦的。
虽然这次事件还没处理结束,但是有几点可以提前去思考一下:
(1)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去处理问题?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不管是怎样的关系,都不应该是敌对关系。虽然不是处理问题生问题,但是我还是想亲身体会一下“统筹”的高度和“后盾”的温情。结果是我想多了。
(2)在面对突发问题时,班主任该如何抉择?是选择明哲保身、规避风险,还是急学生之困而不计后果?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学生生不敢给学生提供药品,也不敢轻易给学生买吃的。所以这次出现问题,我没有第一时间去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而是想到我这么做了会不会有什么后果。一直自诩关心学生的老师,原来自己只是一个“叶公”而已。今天上午,果断地去药房给带病坚持学习的学生买了药。
(3)平时处理问题是不是一直“态度挂帅”?学生身体出现不适,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敢告诉我?是不是平时我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先批评学生。王晓春老师一直强调要先做调查研究,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很少能做到这样。
2.静不下心来阅读。
今天晚上,在班级坐班,备好课后,逼着自己看了10页书,但是还是看不进去,又逼着自己看了一遍。
每次一遇到点事情,就静不下心来做事,尤其是读书。很多时候早先制定好计划就搁浅了。早已过“不惑”,不但有惑,还遇惑不淡定。岁月并没有给我成熟后的淡定从容,没有真正的成长成熟,哪来遇事的冷静从容 只有慌乱,无所适从。还是自己读的书太少,经历的事不多,缺少历练。
昨天读陈翠请老师的特等奖征文《我一直都在》,感慨颇多。
(1)自己读书贪多、贪快,同时读几本书,有的很快读完,有的不了了之。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说:“为了缓解焦虑,我开始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陷入了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读得快,回头却发财什么都没记住。”《认知觉醒》这本书我是3月在微信读书上看的,一口气读完的,当时就觉得写得真好,一些平常现象,都能被他一语道破实质。但是,我现在已经忘差不多了。这都与自己的浮躁、功利有很大关系。兴致上来一路高歌猛进,一遇到问题就熄火,偃旗息鼓。
2.读过的内容很少回头再看复习。
每天早读,都会让学生把前一天背诵的内容复习一下,再背诵新的内容。结果自己的学习反倒就不会了。陈老师谈她参与共读《理想国》,每天都先复习前一天读的内容,再读新的内容,就像滚雪球一样,每天滚上几片雪花,他们将用三年时间滚一个大雪球。
3.新型啃读法——整理实录
陈老师消失的这些日子 一直在践行一种新型的读书方法——整理实录,把专家导读、讲师的课程整理成文字稿,一遍一遍复习。这是一个静心阅读的好方法,张祖庆老师也提倡过,一直没能真正这样做。怪谁?只能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