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运营思路,“一二一”三步走,编织一张网,搭建运营工作基础框架。
前提运营观念:所谓活动、用户、内容、数据运营都只是运营的一个手段。为了达到运营目标,要“不择手段”,什么手段好使使什么,组合搭配不同的手段。各种手段在这个框架下去起作用。
PS:经验有局限性,每个产品不同,请视情况自行参考。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重点关注流程体验和转化
用户从下载应用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彻底消失的这个线程,贵司把这个称之为生命线,重点关注用户使用产品的路径流程和体验,有专门的童鞋负责这一块,她需要拆解每个步骤,持续去优化迭代,打好基础,做大转化率漏斗,不让用户客观操作上有障碍,考核指标就是每个步骤的转化率。
产品或运营人员定期不定期去模拟新手走全流程这个就不细说了,平日通过去看每个关键节点的数据也不细说了,对反馈和数据要敏感,不要想当然觉得用户就应该知道,就会跟着你的流程走。
举个吐血的例子:某天发现注册人数不对,去看 实际注册人数/注册验证码请求数,明显低于平常,肯定是短信出问题了,再去看失败的号码,和某三方一核实,原来这个号段根本不在对方的服务范围内……
这些就是看抠流程抠细节是否到位,能不能有正确的数据去定位问题 。除了客观的硬操作流程,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和产品的配合,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运营的偏人性的“软思路”就要融入产品功能环节,流程上的好用带感,配合不同运营手段组合上线。
比如,现在很多产品都有的新手引导活动,活动植入注册流程,从一开始就考虑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事情,比如注册,注册以后做什么?如何继续引导?要引导哪些关键动作等,这个就需要前期有积累,后续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得到一个尽可能好的结果。
※ 两个重点精准刺激——关注分类标签和爆点
上面主线流程环节去划分用户是不够的,比如两个同样都是【注册未开通会员】用户,可能一个是觉得免费的服务已经满足需求不需要开会员,一个是喜欢多次单笔购买某个比赛,开不开会员无所谓。可能一个是天天来签到刷免费服务,一个好几天才来一次,他们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就要考虑他们在不同节点里呈现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去干预引导。
一个是生命周期内的关键节点,找到用户的不同节点,关键动作行为特征,设计相应的刺激去引导;对用户差异化标签进行交叉组合,聚类,分层分类精细化营销,多关注“魔法数字”;
上面说的都是日常细水长流地要去养成的行为(其中也需要用到一些小众范围内的活动),但流程体验转化不可能做到百分百,每个环节总还是有不上道的用户,也总有离开的用户,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有一些大的爆点来,在日常的基础之上,额外地再去炸一炸这些用户,全员热闹一下,有一个大的机会去和用户沟通,全站带带量。
另一个是活动爆点,包括大大小小活动的营销爆点,除了搭载日常流程中的常规活动刺激点,比如新手注册送xx元,还需要结合特点、节庆等时机的大型活动爆点,集中搂一波,刺激业绩曲线阶梯型增长;
※这主线和节点组合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网,让它自动跑起来。运营成熟以后,只需要去调整某个节点就可以了,比如一些参数设置,分类阶梯,调节得好,可以撬动整个网络的变化,这时候要关注效率。如下做个简单的示意图,其实理想的图应该是一个立体多维的,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打好基础,内功扎实,分类清晰,找准日常的点,引爆关键的点,把用户网络住。
运营多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