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决定读博之前已经设想了各种困难,自认为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是,似乎,终究,我还是低估了读博的煎熬。
心里似乎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急躁!像四年前的自己那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漫无目的的行走,静下来读一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坐下随手写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法或者写下一段文字,或者抽空做一些运动活动活动身体。所有的这些自己喜欢的事,只是因为与现在的研究工作没有直接关系而被排除在了生活之外。因为,总觉得这些事情浪费时间。生活中所剩下的,只有紧迫的工作和少得可怜的睡觉。
从读研到工作再到读博,始终有一个困扰:究竟应该怎样去平衡学习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生活?我一直所处的状态就是艰难徘徊于二者之间。学习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让我身心疲惫,却又实在没有心思去做自己的业余爱好或正常的生活。满脑子沉浸在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之中,没有了自己的爱好,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我承认这肯定有我自己心态的问题,可是我仍然很疑惑,这仅仅是我的心态不好吗?当面临着一个接一个艰巨又超出自己目前能力的任务,当面临着导师毫不顾忌我们的感受一遍遍的痛斥和紧催,当面临着要在读博还未入门相应研究领域的第一年内发表2篇SCI论文这么不合理的强制性任务安排,这仅仅是“个人心态”就能够调整好的吗?我不知道。
说实话,现在的课题组跟原来的课题组之间差别实在很大。原来的课题组也有巨大的压力。但是却仍有一个集体,还有保留着生活的氛围。而现在有的是:脾气和习惯都是如此古怪奇葩的导师,对课题组已有的成果积累守口如瓶的师兄,被糟蹋得一片狼藉仅有立锥之地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所有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疑问和难题,只能靠自己。老师和学生各自为战。这实在让人感觉不到是一个适合进行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当然,我无意抱怨。只是真的很困惑,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和面对?真希望有人能帮我指点迷津。
曾经看过很多文字,讲述了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生活,多么多么努力、煎熬地奋斗着。甚至,不是为了理想和生活,而仅仅是为了生存。相比之下,我现在的状况,似乎,比他们要好得太多,不会夜里我处可归而缩在地铁站的角落,不会为了节省而连续几天啃着冷馒头。这个世界实在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总有少数人可以不劳而获,享受着我们大多数人奋斗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名和利。而我们,却只是在可怜地,艰难奋斗着,只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生活从现在的状态提高那么一点点,一点点。甚至不求提高,只求保持。总是会想起,《当幸福来敲门》中一个镜头。路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洋溢的笑容,似乎都这么幸福,只有主人公是那么无助、困惑和迷茫地站在街头:为什么别人看着都那么幸福,而我不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前些天在路边突然想起。《走向共和》中,在去签订辛丑条约之前,李鸿章对梁启超说的一句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于是久久不能释怀,甚至走着走着,越发觉得眼眶开始发热。这句话中似乎包含了无限的无奈,不甘却又义无反顾。当然,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远远不能和历经大起大落和家国天下的李鸿章相提并论。
从过年开始就在陆续计划结婚的事情。相知3年有余,有过争执,有过愧疚,还好我们坚持下来了,决定相伴走向未来。可是因为家里的特殊情况,也更因为我自己被工作折磨的焦头烂额而心烦意乱,我们发生了不少的不愉快的争执。回想起来总觉愧疚,后悔。时间一天一天近了,希望一切顺利!
父母,真的是日益苍老了。看着父母为了婚礼的事情忙里忙外,而我却只身在外无能为力,真的为他们感到心疼,又恨自己的不争!亲爱的你,在最美好的四年里我们却要分隔两地,你所有的付出我铭记于心,你的陪伴是我精神上最大的动力,希望未来我能不负你的信任和认可,加倍回报你今日的付出。还有关系最好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结婚了,从开始读博到现在,已有三个,三天以后还有一个,而我却都没能参加他们的婚礼,再三个星期以后,就是我了,可我的身心仍然沉浸在工作任务的煎熬之中。所有这些已不知多少次让我默默地流下眼泪。难道这就是读博需要付出的代价?
谨以此记录2017年2月至5月的心情和状态。我希望,所有的这些困难和我们付出的代价,可以在未来某一天回想起来时,让我无愧于心地说,我努力过,我付出过,我经历了很多困难,付出了很多代价,才有了现在的我。就像歌词中所说,天降我在天地之间,总该有故事让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