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你犯了故意杀人等重大罪行时,法官会依据法律规定对你判处死刑,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吊诡的现象,人却可以用法律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
所以,你会如何看待死刑制度?
这是一个两个男人一起寻找案件真相,试图为一个已经被判处死刑的犯人翻案的悬疑推理小说。内容其实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但是这个故事背后要展现的是作者对死刑制度的探讨。
在看完这本小说以后,我还看了一个写博主对这本书的讲解视频。了解到悬疑小说可以粗浅的分为两大类:本格类推理小说和社会类推理小说。本格类推理小说,更注重对于案件本身的描写,例如作案手法、案件情节,会有更强的推理逻辑在里面。而社会类推理小说,把故事的更多关注点放在了社会层面,例如凶手成长经历的描述、案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等。这本小说以为一个死刑犯翻案为主线,但是在整个故事中到处都充斥着对日本死刑制度的讨论。
日本的死刑制度是一个非常特殊存在,一个人从判处死刑到执行死刑,可能会经过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等待;从判处到执行要几个过各个部门,来来回回十几个人的签字,如果在这期间,犯人提起上诉,那这个过程就会被打断,然后进行案件重审;最后的确定签字会落在法务大臣的身上,但是很多法务大臣会因为政治原因、个人信仰,而尽量避免由自己去签署死刑执行命令,除非到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刻。而犯人是否被判处死刑,也会受到被害人的人数、犯人是否具有悔过之心等因素的影响。
这本书对死刑犯树原亮判处死刑有这么一段描述“关于抢劫杀人,如果被害人是一名,就不会被判死刑,而是被判无期徒刑。但是如果被害人是三名以上,一般情况下都会被判处死刑。而这个案子微妙的地方在于被害人是两名。在这种情况下,审判结果转向哪一边都不奇怪。但是因为树原亮在被逮捕前因为摩托车事故失去了案发前后四小时的记忆,无法主动承认罪行进行忏悔,被法官认为无悔过之心,因此被判了死刑。”
一个无法用客观方法去评判的“悔过之心”就足以影响法律的天秤向哪边倾斜。所以到底是一个人剥夺了另一个人的生命,还是法律剥夺了另一个人的生命。
回到最开始的部分,看完这本书也许会引发你的一个小小的思考,如何看待死刑制度,支持or反对?
那也许下面的话可以为你的思考提供一些角度。
“那种忽视公义,滥施恩情的人道主义有太多的伪善,对于极度邪恶的杀人重案,如果不处以极刑,又如何能够抚慰仍存于世上之人的泪水?”——罗翔
“犯罪所破坏的并不仅仅是眼睛看得到的东西,而是深深地侵入人们心中,破坏了人们心中最根本的东西,人们也将被这个根本性的伤害长久困扰。”——《消失的13级台阶》
当一个人放下极重罪行时,剥夺掉的不是一个或几个被害人的生命,而是击碎了被害人整个家庭的生活希望,此后的生活即使仍在继续那也会常伴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