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越觉得胸中的这颗心在靠近火山喷发的源头,直至到最后一部《失踪的孩子》读完,激动的熔岩终于以迎头浇下的姿势倾泻而来。
——写在前面
2018.8-9
呀,第一次写这么长这么长的不正经不严肃不严谨的书评+感想,真是紧张又激动,不过估计没什么人有耐心看完我的这些字,也没关系,我自己爽到就好,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观点偏颇,请多多指教。
不是故意贬低安妮宝贝的前期作品,当年躲在被窝里举着手电筒看《七月与安生》的我也曾以为:友谊被描述的如此精彩怕是只此水平了吧,但是如今回头看,这份作品太过笔触用力的强调:青春的残酷和七月与安生独一份的特殊友谊,这种略有些形状奇怪的友谊并不靠近人群也不靠近世间普通的我和她们。
所以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也从没打算去看,故事本身带有一种刻意让人关注的强调,电影上也不可能再去还原本来的真实阵仗。
直到18年的夏天,我才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全部读完,只怪好书太赞,出版太慢。最近又在YouTube看到了已经拍摄好的预告片,感动又惊喜,这篇书评已经从夏天写到北京的秋天了,希望今天读的时候它是完整的,是充满了我个人强烈表达欲的。下面就开始啦!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书籍不会改变你的生活,如果它们够好的话,它们更多的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和困惑”。这本书就是这样的。
费兰特以一种毫不费力又细腻(或许用敏感更为合适)女性视角讲述了两个那不勒斯寻常女孩,莉拉和莱农友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涵盖了俗常内容:社会、阶级、贫穷、暴力、革命、女性、女孩、智慧、青春、家庭、爱情、敏感、成长、审判、圈子、禁锢、思想、文化、孩子等。
我已无意充分介绍书的内容,还是回到我个人的意愿,仅以我个人角度有失偏颇地讲述这本书带给我的能量释放后的冲撞之感。
说说莱农吧,在这本书的描绘里,我们很容易认为莱农有一种飞蛾体质,而莉拉就是路灯,是光,甚至是随时随地可以制造光的工具。我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在这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里,莱农始终在莉拉为标尺活着,从小时候丢下的布娃娃到学习,后来她灵感几近枯竭时和莉拉聊天后的灵感,又或者是她对自己小女儿伊玛的看法,无一不是依赖着莉拉的这束透出来的光。
但飞蛾注定是飞蛾,是孱弱的,是执着的也是盲目的,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她,仍在人生的下半场意识到的——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在那个时刻的意识,我相信没有人不为莱农的顿悟痛快地失落失望一把。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莱农的普遍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莱农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有时候不那么坚强,有时候又很迷茫,有时候小心翼翼自卑一点,有时候小小的嫉妒藏在心底,有时候疯狂带点任性。从少年就对尼诺的迷恋到后面发展到婚内出轨;中学时期对于文章未发表的失落;无法在社交场合以专业学术性眼光自如阐述思想的忐忑,种种表现都和我们每一个的成长轨迹相像。
但我们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和千千万万个女孩,和莱农一样,无可避免的长大,任是回头是花是雾,都不能回头。
说说莉拉,我曾以为她那么执拗那么骄傲那么聪明,甚至过分美丽,到最后可以苦尽甘来皆大欢喜,不凡此生,但我万万没想到,美丽不堪活,作者在最后一本《失踪的孩子》里,让我们必须和莉拉一起接受,孩子丢了这一残酷事实。
莉拉竟变成了飞蛾,我们虽然跟着莱农的视角一路揣测莉拉,可她仿佛一直在跟我们,跟自己捉迷藏,她不愿彻底袒露心扉,同时她也囿于自我制造的圈子,但其实剥开来看,莉拉是最真实的,没有丝毫对这个世界的曲意迎合,看起来那么愤怒却热爱着那不勒斯,看起来那么自我却深深爱着莱农,那么独立却又深深依赖,她用她那特有的绝对感性相对理性的态度穿透人生,她不低头不妥协,自我到极致。
她总是比那些女人更女孩一些,她总是比那些女孩更邪恶一点,她总是比邪恶更美一点,不然我们不会这么爱她。
莱农和莉拉最大的不同之处不在于生活品质、地域、阶级的不同,而在于莉拉一直在努力成为她自己,而莱农一直在经由莉拉试图辨认自己,以莉拉的影子作拐杖成长成熟。
莱农在少年时得知莉拉退学后开始学做鞋子的一段自述足以证明这一点——“那个阶段一直都是这样。我很快发现:我一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没办法心情澎湃,只有莉拉触及的事情,才会变得重要,假如她远离,远离了我所做的事情,那这些事就会沾染污垢,落满灰尘:中学、拉丁语、老师和书籍,我觉得书上的文字远没有加工一只鞋子迷人,这让我很抑郁。”
或许是我一直太过渲染莉拉对莱农成长的作用,从而忽视了莱农对莉拉成长的作用,观点太偏颇,或许是恰恰相反的结论:没有莱农的莉拉就不是莉拉,没有这份友谊就不是如今的莉拉与莱农。
友谊它让我们彼此亲近,彼此亲密,彼此探索,也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
说说在我心里无法磨灭的“庶民”一词,也是作者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贯穿到最后提到的“庶民”。
当年在莉拉的婚礼上,莱农在酒桌上看到那一幕,于是立即理解到了庶民这个词,她当时突然想起奥利维耶罗老师曾问过她:“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于是庶民这个烙印深深的印在莱农的身上,莱农在那一刻意识到:“什么是庶民?我们就是庶民,庶民就是为了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服务员正在上面走来走去,就是那些越来越粗俗的祝酒词。庶民就是我的母亲,她喝了酒,整个背都靠在我父亲的肩膀上。我父亲一本正经,我母亲张着嘴在笑,因为佛罗伦斯的古董商人讲了一个淫秽的段子。所有人都在笑。”
这种庶民本质一直延伸延伸,以至于让莱农认识到自己与彼得罗的结合,实际是一种摇摇欲坠的公式组合。莉拉和尼诺,娜迪亚与帕斯卡莱,也是如此。
这种庶民本质,致使一方必使得另一方黯然失色,必使得没有人看好这种组合;必使得组合注定瓦解迅速;必使得终有一日回头看时无一人只寂寥。
这种本质令人难过,这种本质放到整个意大利,整个欧洲,甚至放到整个世界,都是稳固存在的。
再说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东西。
一是我们耗费力气,消耗时间、花费金钱、逃脱桎梏、冲破等级,收获友谊,甚至有时丢掉爱情,想去成为那个“自己”,其实是很海市蜃楼的一件事,因为有一天你会发现,那只是一个我们想象出的虚荣的自己,认清也很重要,努力很重要,真的“我”自己更重要。
二是珍惜你身边互相认可的朋友。TA们有的不在你身边,你们曾喝过一杯水,曾穿过一件校服,睡过一张窄窄的床,喜欢过同一个组合,吃食堂廉价大份的食物,在白色的墙上用指甲写了他的名字又涂掉,在纸条上写下密密麻麻红蓝色的心事,在网路那边握的手机发烫说着彼此不熟悉的名字。
即使是这样遥远的存在,即使到最后我们的经历只剩了手机上的通讯app,也感谢彼此为彼此真诚祝福,彼此珍惜着这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