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续分享写作经验的过程中,承蒙错爱,有部分简友向我推荐了自己写的稿件,希望我能看后给予一些修改意见。在看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今天我主要结合两篇文章来谈谈大家在写议论文时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和改进。
问题:诉诸情感,缺乏思考框架
在我看来,很多作者写议论文时最普遍的问题是诉诸于情感,缺乏明确的分析框架,最终活生生将议论文写成抒情文。而诉诸情感和缺乏分析框架的根本原因在于思考层次太浅,缺乏必要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以我看过的两篇稿件为例。第一篇想说明我们迷茫的原因是过于懒惰;第二篇想说明不合群是一种优点,合群的结果往往是变成乌合之众。
这两篇文章所讨论的话题简书几乎每天都有稿子在探讨,这和简书的用户特性有关:简书的大部分用户是90后和00后。在十多二十岁这个阶段,几乎每个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第二,如何定位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所以,这类文章在简书往往比较受欢迎。
但坦白说这两篇议论文没有打动我。原因在于它们都是诉诸于情感而非理性。所谓诉诸于情感,就是全文充斥着大段大段的口号,如“只要你每天坚持凌晨五点起床学习,一年以后你就会发现,人生不再迷茫了”;或者“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离乌合之众越远越好,所有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
口号或许会令我们热血沸腾,但对改变我们的认知却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最终你会发现,这些口号式的文章看得再多,自己好像也没有任何改变,反而越看越困惑。问题出在那里?因为这些文章缺乏思考的深度。作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来说明问题的根源,最终“以己昏昏,使人昏昏”。
如何让文章更有深度?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两篇的文章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篇文章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迷茫是因为懒惰”:第一个故事,有一位同学整天说自己很迷茫,但别人都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他却睡懒觉玩游戏,毕业了才知道后悔;第二个故事,自己曾经也很懒惰,那段期间也是自己最迷茫的时候。而当自己开始努力时,发现突然不再迷茫了。最后结论就是:感到迷茫,都是因为太闲了,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用故事来讲道理固然很好,但作者却把道理讲歪了。人迷茫真的就是因为自己太懒吗?不尽然。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的因素来分析人感到迷茫的原因。
第一,教育因素。在很多家庭里,家长并不重视对孩子特长和爱好的挖掘和培养,最后导致很多人到二十岁左右才发现自己好像一无所长,想学习却不知从何下手;从学校教育来看,很多人大学里学的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校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也存在一定的脱节。这让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空有一身知识却无用武之地,最终感到迷茫。
第二,心理因素。通常,除非我们在一件事情中找到意义感和成就感,否则都会难免陷入迷茫。但是,寻找意义感和成就感需要不断尝试。实际上,以我自己为例,我到30岁左右才确定这辈子就以文字为生,做一个“写稿佬”。在不断寻找和尝试的过程中,当然会有迷茫。但如果最终找到了意义感和成就感,迷茫感也就会消失。
第三,经济因素。今天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很严重,阶层固化,上行通道缓慢关闭,这让部分年轻人产生很强的迷茫情绪,因为他们不知道努力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他们感到前方一片光明,但却不知道出路在哪。
第四,文化因素。如果用一个字来说明今天的主流文化,我想用“急”字。人们很焦虑,害怕自己会落后。媒体推波助澜,什么20岁创业者拿下7位数投资之类的报道并不鲜见,这助长了年轻人们的焦虑情绪。人一焦虑自然就乱了分寸,不知如何是好,陷入迷茫。同时,消费主义也来捣乱,今天告诉年轻人们要这样做,明天告诉年轻人们要那样做,哪怕他们的建议自相矛盾。比如今天告诉年轻人要对自己好一点,明天告诉年轻人要对自己狠一点,这背后都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最后留下了年轻人无所适从。
在这里,我简单列举四种因素。可以看到,造成我们迷茫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懒惰。所以作者真要讲清楚如何才能走出迷茫,那么请多讲两个故事,每个故事代表一种因素。并且,给出的建议也要相应调整为:第一,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不断学习前沿知识;第二,保持平常心,在所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感和成就感;第三,接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但也不放弃个人努力,因为“只要一代人比一代人过得好,这就是希望”(这句话我在前面讲写作的文章里提到过);第四,培养自己的独立分析能力,认识到主流文化和媒体所宣扬的东西往往有独特性而非普遍事实,不要被轻易挑动起焦虑情绪,主动屏蔽掉一些外在噪音。
第二篇文章我就不具体展开来讲分析框架了,就简单说说分析逻辑: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不合群是一种优点,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离乌合之众远一点”。那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必须阐述清楚两个词汇:第一,什么是“合群”?第二,什么是“乌合之众”?很遗憾,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说明;其次,作者必须要说明为什么合群不好,为什么独自一人更容易出成就。但我通篇看下来,作者只是用故事来说明合群不好,不合群的人更优秀。这并不能说服人。至少在我看来,在职场里团队的力量要大于个人的力量,独来独往无异于慢性自杀。
这样的文章太浅太泛,且有很强的误导性。读者会问:和同学、朋友、同事沟通交流,算是“合群”吗?谁是“乌合之众”?如何才能识别出“乌合之众”并疏远他们?(啰嗦两句,我认为“乌合之众”这个词要慎用,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你我皆是乌合之众。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浪潮》,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对写作者来说,真正的功夫在写作之外,这就是“写作是末技”的原因。写作并不是编故事,尤其是议论文。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看待问题时才能更全面,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容易说服别人。思考层次太浅,文章就很容易流于表面,成为故事和车轱辘话的堆砌,失去应有的价值。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