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作者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径庭。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最大的困难在于无知。我们成年人要了解自己的爱憎悲喜亦属不易,更何况是了解儿童,要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连自己都难以认识,更别提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按照育儿的规律给孩子提供适切的指导和教育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确健康的人格最核心问题来展开。他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独立、自信,勇敢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任务。
1, 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是什么?阿德勒将其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在阿德勒看来,人的这种特殊的风格,在他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形成,生活的环境要求儿童把自己的行动及其表达方式协调起来,并以统一的方式做出反应。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每一次行动都表现出其个体性的特征。如果我们研究一个孩子的行为,仅仅关注他当下的表现,而没有注意到其人格的统一性,就很难找到问题的根源。
阿德勒说:“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经历。儿童所经历和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达,不了解儿童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儿童人格的统一性。”
2, 自卑感和优越感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追求优越和自卑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力图通过追求富有成就的目标,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追求,或当它由于器官缺陷而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衍变成自卑情结,衍变成一种心理问题。
自卑感是指我们对自身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主要包括不安全感、失落感、渺小感、不足感等。在阿德勒的早期研究中,他结合自己的身体缺陷和生活经历,主要研究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自卑感,后来将其扩展至心理领域,认为人们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感。正是由于自卑感,我们缺乏对自身的肯定,我们才会期望明天、追求更好。
2.1,自卑感是自我超越的动力
自卑感是人类的底层情感。并非只有看起来胆小、懦弱的人才会自卑,即使是表面上很强势甚至是很自负的人,内心也同样有自卑感。
2.2,自卑感有可能演变成自卑情结
如果一个人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用其他方式寻求优越感,自欺欺人,导致自卑情结。
2.3,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追求有益优越感的标准,就是看能不能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也就是是否对社会有益。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增强孩子和社会紧密相连的意识,加强孩子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
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常有以下4种错误方式:
·懒惰
孩子在追求优越感的时候和懒惰是相互抵触,正因为懒惰,孩子会在内心为自己设置出一个屏障!有些孩子会用懒惰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孩子会认为自己:“我只是懒,其实我很好很聪明,我只是不想干。”
久而久之,为他们自己藏拙和逃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对缺乏自信的他们,是个不错的借口。
·口吃
孩子在开始学习说话时,练习如何去表达,但是我们有些家长也是出于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会经常帮孩子去表达,其实这是一种阻碍。
孩子说话的能力也反映了他对于优越感的这种追求,他会通过这种呀呀学语的方式,来给大家带来快乐,大部分口吃的孩子,都会随着成长而慢慢消退,或许很多时候,孩子是为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
·胆怯 懦弱
有些家长会把自家孩子遇人遇事胆怯懦弱,说是因为孩子内向,这种灌输和暗示,会让孩子如果遇到困难,就会习惯性的躲到父母身后,是因为孩子害怕自己处理不好关系而选择逃避,这会对孩子的将来有很不好的影响,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者新的环境。
·诋毁他人
过于胆怯自卑的孩子会出现两个现象,要么永远躲在人后的角落焦虑自卑,要么是言辞咄咄逼人、经常富有攻击性去针扎别人,这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严重障碍。
3,社会情感的需求
社会情感“就是把自己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其代表符号包括相互的尊重、集体的精神、合作的态度、与人相处的艺术等,社会情感带来个体安全感的支撑。
这是因为,个体是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引导儿童追求那些对个人和社会都同样有价值的优越感,这是培养健康人格的最大公约数法。在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眼中,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社会情感的、健康人格的人,这是由教育本身的社会性目的所决定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就是一个心理进化过程,所以教育和心理学研究是引导儿童成长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1,社会情感影响着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完全独处的人没有语言的需求,也基本用不到逻辑。相反,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同其他个体交流和沟通,逼到离不开逻辑和语音。逻辑的目的,就是促使个体发展和获取社会情感。
对于安全感欠缺的儿童,在和别人合作或者自己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暴露他们在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这类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偏科,对于需要逻辑思考和客观分析的学科感到力不从心。对独居的人而言,他们是无法理解伦理观念,只有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去考虑社会和别人的权益,才会出现道德的观念,道德才有存在的意义。
3.2,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就
个体心理学认为,孩子消极的心理基本都来源于成长中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环境产生坏的影响会导致孩子犯下错误。
就像父母把孩子的生活照顾的很周到,那这个孩子往往会很懒散。父母经常因为小事呵斥孩子,这个孩子往往就会撒谎,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撒谎的毛病后更加苛责严厉,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动不动就大加夸赞的孩子,也是无法完全做好一件事的,因为稍微做的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绝对了他以后的性格特点,幼子会出现两个极端,长子往往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成长在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表现的一好一坏,那个表现的坏的往往对优越感的过于强烈的渴望,他希望能控制所有人以及周边环境。他在家庭中大喊大叫,以便引起别人的注意。表现好的孩子恰恰相反,他总表现的安静乖巧,是家中的宠儿,也是那个表现坏的孩子学习的榜样。
表现好的孩子发现用他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并且能使自己在表现欠佳的兄弟姐妹中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坏的孩子对一般会有两个极端,一种是未来的成就更高,一种是自我放弃。
3.3,青春期孩子的表现
青春期是每个个体都要经历的成长阶段,是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展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想挣脱枷锁。有些孩子快速成长,人格稳步发展。有些孩子却停止了成长的脚步,他们对过去过分依恋,找不到正确成长的途径。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性格也越来越内向。
青春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因为这个阶段更接近成人时期,显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否与人交往的欲望,是否产生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
爱情和婚姻是与他们青春期的生活密切相关。青少年如果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应付自如,他们懂得浪漫,表现勇敢。无论是浪漫还是勇敢,他们的行为都是十分合理规范的。
如果一个青少年对异性表现出消极无为的态度,我们会从他儿童时期发现他常常表现的好勇斗狠。他对父母偏爱其他兄弟姐妹的行为感到失落沮丧。他觉得自己应该一往无前,并变得傲慢无礼,他抗拒所有和情感有关的事情。
4,全书回顾
这本书最终要说明的是,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应谨慎行事,在试图重塑孩子的生活模式之前,应该以冷静的头脑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无论发生任何情况,总有办法来挽救孩子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孩子的行为与他的整体人格联系在一起,才能明白他这个行为的真正意义。
孩子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做合格父母是终身职业,愿咱们都能培养出自信、上进、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