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想象自己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盘腿坐在地上闭目打坐的瑜伽师,身上披着一件红色的挂单和留着的长头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样子,微微一闭的眼神好似宇宙那般幽静,某一个时刻无风的房间响起了风铃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
一个个问题从脑海中跳出,似曾相识。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会观察会思考,然而近几年好像丢掉了这样的深层次的能力,变的浅薄一眼望穿。曾经那宇宙般、黑洞深邃幽然的眼神,已不再。也许是我太想表达自己,太想让别人知道我深邃的内在,太想让人夸赞我,太想太想……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是我平凡无奇的幻觉。
前天昨天今天的上午,无论是吃饭空闲时,还是沿着地铁穿梭在城市的无人角落,我不断打开、合上、欣赏、捧在手里试试它在我手里的分量,对它恰到好处的尺度表示惊叹。那些天其余的事情都是平凡,与平常一样的。不断打开《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合上《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欣赏《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捧在手里试试《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在我手里的分量,突然找回逝去了背后的灵光,我明白人们索取的是文字后背的精神、意像,而不是文字本身。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纪文景
原作名:Last Evenings on Earth
译者:赵德明
出版年:2013/4
页数:288
定价:45.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罗贝托·波拉尼奥作品系列
ISBN:9787208112025
幸运的艺术家,他们活着就被人需要。不幸的艺术家,他们死后被宇宙需要。事物就在眼前,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进行艺术观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艺术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创造,只有自己懂,他人只是需要,“我从里面拿走我缺失的那部分。”
波拉尼奥,一位智利作家,简约直白的叙事手法,没有场景描写,没有情感铺垫,甚至在某些故事里没有起承转合,简单的素描欲言又止,勾勒出那些嘎然而止的故事情节,他们不完整,甚至语焉不详。《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短篇故事集,其中人物众多,有的连名字都没有,只有ABC,B的父亲这样的称谓,作者无所谓主人公名字叫什么,更无所谓他们去哪了?他们要去哪?
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去哪里?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人是谁?从哪里来?去哪里?我们的人生昙花一现,我们只是出现了,只是出现了,他诞生了,从哪来?他从哪来?我们知道了又如何呢?这一层层的剥开,让我们失去了对于“出现”的敬畏,作为人的灵性也在一层层拨开中被揭穿消失殆尽。
我们“出现”了,他们“出现”了,在地球上生活,彼此流浪着,近亲又疏离,彼此讨厌又互相需要,颠沛流离,兜兜转转的身心好似一个整体被割开,在修补上路。我们出现的时候是完整的,离开的时候却是残破的,上帝圣光、基督耶稣、乔达摩悉达多、极乐净土能修复我们残破的身心,在离开那一刻重新投入宇宙的怀抱,以期再次“出现”。
无论我们出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时空里,都有悲欢离合,都有因无奈而流浪,都有因无奈而寻找,都有因追求自由、爱而无法忍受当下。无论出现在哪,都将经历割开修补、流浪离开。每一个时代纷纷出现流浪者:王尔德、王小波、王朔、波拉尼奥、马尔克斯、凯鲁亚克等,每一位作者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讲述了观察到的流浪者,和自身的流浪。
一位愿意自称诗人的作家用着朴素平凡的语言写小说,回避诗化的语言,这是风格上的选择。有的时候我们会想象自己舞台下面听上面的人朗诵,有的时候会想象面对着一位着急匆忙的人倾吐自己的心事,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在听广播。然而读波拉尼奥的作品,像是用不紧不慢的语速,在描述他的所见所闻,没有什么经历会让他激动到改变语速和语调,波澜不惊。
波拉尼奥,无论故事多么曲折离奇,他没有刻意情感起伏,没有一惊一乍的描述,更没有主观色彩的代入,更多的是抽离、平静的观察者。他出生智利,经历战争动荡,他热爱文学,却不屑文学界们的大师,他自我放逐有强烈的政治信仰,他幼稚的自负前半生为理想写诗后半生为生计写小说。这样的经历让他的书沾染了出世的雾气,流亡与落魄的幻灭、兜兜转转地寻找、出现与离开。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我离开的最后那晚,我要离开了。离开去哪?去宇宙等待修补后再次出现到地球。你问我为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当我有意识那一天起,我就在“出现”和“离开”中摇曳,接受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