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单元教学方式
在学科大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明确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根据不同单元设置的,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需将教材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结合,以此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计划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标准,给单元教学明确一个教学的目标,然后与学生一起朝着目标进行教学与学习。例如,在教授“观察物体”时,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直观地从不同方位观看图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环节,教师需考虑这部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出知识、能力与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
一是掌握观察物体的方位,能说出不同方位的名称;二是采用不同方位说出自己观察物体的形状,掌握确定方位、表达自己方位的方法;三是认识到“方位”在生活中的作用,说说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场景运用到“方位”,这对观察事物而言有什么作用?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确定的是一需引入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才能形成真实、直观的观察体验,加强对观察物体的方位、方法、描述的理解。之后,教师选择提问教学的方法,以此增强课堂互动性,辅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并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如粉笔擦、粉笔等,让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以此得到不同角度的不同图形,同时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哪些事物用不同角度看过呢?”学生纷纷回答:“公交车、电视机、电脑。”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大家从不同方位观看都得到了哪些不同的图形呢?”学生回答:“公交车从侧面看是长方形,从正面看接近正方形,而电视机正面看是长方形,侧面看是一个较窄的长方形。”通过这种提问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充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二)关注学生情况,明确单元教学设计基础
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分析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储备、兴趣爱好、数学素养发展情况、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将学生的情况作为初步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为提出单元教学概念与框架提供可靠依据。课堂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无法脱离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认知特点,分析学生对单元知识内容的学习基础,分析班级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与难点,从而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结合“乘法的初步认识”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了解,发现班级学生全部都没有系统接触过“乘法的知识”,缺乏乘法的概念与认知,但是对一年级学习的“加法”掌握情况良好。因此,基本确定单元的“乘法”主题之后,班级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不能感性理解乘法的意义”的情况,需要教师给予引导。
关于本单元的学科大概念教学设计,具体内容为:
引入乘法现象将乘法拆解为学生熟悉的加法一一引导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的练习一启发学生的乘法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班级中的多媒体教学工具,让学生观看“一箱可乐是3排,每排是6瓶,一共有18瓶”的“卡通人物交流过程”,同时提出:“为什么会得到18瓶呢?观看视频中的可乐箱子,你们算一算是多少瓶呢?如何计算的呢?”等问题,此时班级学生纷纷提出:“我会计算,一箱可乐是3排,每排是6瓶,一共是'6+6+6=18瓶’。”教师继续提问:“你们计算的答案一样吗?那视频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快速计算得到结果的?你们知道有一种计算方法是乘法吗?”
至此,教师引出乘法的概念,并将乘法与加法同时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纷纷对比二者之间的区别,发现'6+6+6'中有3个6,所以可以作为3×6的乘法算式,最终得到18瓶的结果”,从而更直观、深刻、感性地理解乘法的概念与意义,直接攻克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掌握核心知识与技巧。通过这一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能从整体上了解乘法概念、意义与运算方法,在感受乘法与加法之间联系的同时学会乘法的计算,实现学科大概念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分析教学要求,提出具体单元教学目标
学科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结合上述学情,针对核心概念,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单元整体知识,分解单元知识点,制定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提供明确导向。在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从基础知识、数学能力、数学观念三个角度入手,描述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比如,在数学知识层面,教师可以分别提出“了解”“理解”“运用”“素养”;在能力层面,可以分提出“尝试”“熟练”“掌握”;在观念层面,可以分别提出“认知”“态度”“思维”,通过细化单元内容,分解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完成小的教学目标逐渐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掌握单元整体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新课标下,用的是一系列的动词来呈现教学目标。
(四)构建知识框架,整合单元知识内容
通过明确课程单元知识图示结构,将单元知识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让学生在分别掌握不同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对“长度单位”这一核心概念产生系统认知;在分辨不同长度单位的过程中掌握长度单位使用技巧,形成相应的度量观念与思维;让学生将长度单位灵活使用于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凸显数学学科教学的现实价值。
(五)基本问题引导,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体系学科
大概念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师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作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跟随问题不断深入思考,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数学课程知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课程知识提出各种符合单元核心概念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单元知识学习层次,逐渐掌握数学知识,凸显数学学科的“大概念”观念。
综上所述,学科大概念是一种教学新颖的教学理念,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思考数学教材知识内容,将数学知识体系作为教学基础,以此展开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单元教学模式。在实际过程中,教师为了将学科大概念与单元教学相融合,需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与教材知识内容,明确单元教学模式设计基础,提出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之后,教师要进一步构建知识框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知识体系,达成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