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掌600多啊!”我班13岁的男生刘某尽乎疯狂地嘶吼。
“别说600多,6000多咱也得给人家检查,谁叫你打人家了。”刘某的妈妈边看对方家长边吵自己的儿子。我和搭档小周老师(邻班班主任)会心相视,保持沉默。
当双方家长领着自家孩子离开教室前往医院,我和小周老师击掌,以示此事告一段落。
关于刘某打邻班时某(小周老师是班主任)的事,是我所带这个班第二例打架事件,而这次打架事件恰恰填补了我想在班里说的“你认为不是事儿,在别人那里是大事儿;你认为是开玩笑,实则是欺软怕硬的表现。管好自己的嘴和手,把力气用在积极努力向上的事情上”。
第一例打架事件是“郑某被群殴”,郑某父母在家常斗,所以郑某也是个圣斗士,当时郑某想带领我班学生奔赴“战场”,但我班其他学生告诉他:不能那样做,否则是会拿罚金的。圣斗士郑某一意孤行,又约了其他班的学生随行,谁知人家也是旁观者,结果成了他自己独赴战场。结果郑某被群殴,他被群殴之后,随着学校和班级的相继处理,我很是轻松,根据家庭情况调查,只要郑某不再出现动不动就打架的情况,其他人是很难出现的。
这两例事件的处理,都是按照我在新生开学第二次家长会提到的“关于打架事件处理办法”进行的。我把当时的想法告知给家长:不管情节是否严重,凡被打者必须到医院检查,打者拿检查费,然后双方拿着医院检查单方可入班;认为有心理伤害的,拿心理测评报告入班。凡参与者和围观者都需拿押金,拿押金者自交押金日且半年内若在校期间仍有打架行为,押金一律充作班费,无此种行为的原数退回。 我将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给家长讲清楚后,家长们纷纷点头表示高度赞同: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没有欺凌的环境中,尤其担心自己的孩子被欺凌。当然,想让孩子的外界环境安全,必须对施暴者与围观者(会成为施暴者的助力,也常常在情境影响下,不自觉成为施暴者)进行实实在在的惩处,而非说教。国家法律在这方面对未成年施暴者的处罚显得苍白无力,这才使得那些施暴者有恃无恐。
我这“班规”在某些人看来可能“合理”却不“合法”,但被家长们誉为圣明之举,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我也不用再担心某个家长因这事去上告,此法除了保护所有学生,也算是对我个人的一点儿保护吧。
像刘某(其母离异,遇事常喋喋不休,对刘某声嘶力竭动手打他是常事)这样,因为时某和其他同学开玩笑说了几句话,和刘某自己毫无关系,而刘某半夜就跑到隔壁班宿舍打了时某一耳光后,又没事人一般跑回自己宿舍睡觉。时某被打醒,告知生活老师,生活老师调查后发现是刘某所为。当我知道此事,便提前告知隔壁班班主任,小周老师――我的搭档,唱好双簧,对这样的事绝不姑息纵容,也绝不去可怜任何人。
于是,时某家来了嗓门最大,气势最凶的那个人,训完刘某后,就提出到医院做脑CT等检查,否则绝不罢休……
事后,我就此事在班内说:“一巴掌600多,真不多,换作……真想打架宣泄,可以在体育课设置专门时间摔跤、碰拐等文明道德的力量项目。因打架这种低智能的事,让自己家长赔钱不说,家长还得担心,再听人家说难听话,还得陪上笑脸说好话,值吗?”
我庆幸第一次的群架因为“班规”没有打成,变成了郑某被群殴;我更庆幸搭档及被打者家长的配合,让刘某受到该有的惩处。当然这两名学生家庭都有问题。
若让施暴者不敢再施暴,检查是非常有利的一种阻止方式。
当然,除了到医院检查身体是否有器质性伤害;还有另外一种检查心理伤害检查,已经有家长采用这种方式对校园那些欺凌者进行“反击”。
“ 检查”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预防并减少校园欺凌现象,我用此种方法已经是第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