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大概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团圆的喜悦。我喜欢在农村过年,因为它那浓浓的年味就藏在耳畔边,舌尖上,手心中。
乡村的年,在腊月二十三就早早拉开了序幕。男人们杀猪宰鸡鸭,制作腊肉,主妇们进行大扫除、赶集采购年货,到处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人人都围坐在餐桌旁,边吃着美味的团圆饭边亲切地与已有一年不见的亲人们嘘寒问暖。饭后,大家来到电视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鞭炮声彼此起伏的除夕夜,大家一起守岁到十二点,隆重地举行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迎春纳福。当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和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冲出门外,立刻点燃鞭炮,把福气招回家。其他村民也紧随其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嘭、嘭、嘭的“春雷”声;嚓啦嚓啦的烟花声震耳欲聋!漆黑的天空中顿时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静寂的乡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大年初一,人们提着的贡品与香烛,去庙里拜拜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太阳刚从山头升起时,整个庙中早已香烟弥漫,桌上也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贡品。祈福的村民源源不断,鞭炮声更是连绵不绝地响着。整个村庄都充满了喜庆的年味。
许下新年的心愿之后,才带上礼品去走亲访友。热情的客家人总会端上一杯甘甜的“金桔茶”招待客人,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
过了初七,大部分人都已离乡,重头戏才刚刚开始。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根据习俗,号召村民们一起制作板凳龙灯。龙头、龙尾由老人制作。他们选用上等的竹篾编制好框架,再用传统的米浆把彩纸粘在龙头、龙尾上,仔细地画上鳞纹,缀上彩纸绞成的“龙须”,再“画龙点睛”,整个龙头和龙尾顿时变得栩栩如生。各户人家主要负责制作龙身,龙身是由许许多多节放有灯笼的板凳组成的,故得名板凳龙灯。板上一般扎有三个用竹篾编成的灯笼,灯笼上贴着花,写着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的吉祥语。
元宵节那天,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扛着点亮的龙身来到庙口,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下,龙身逐一与龙头、龙尾拼接在一起,完成“穿龙”仪式。长达200米的板凳龙在爆竹焰火、五彩灯笼照耀下,浩浩荡荡地从庙里出发。龙在领头者的引领下,穿梭在街头巷尾,时而盘旋绕行,时而奋勇前进,近看似火龙翻腾,远看似满天流星。各家各户也摆起了贡品,在龙灯到来时放起五光十色的烟花,虔诚接龙。之后,龙耀武扬威地抵达广场,领头人手持龙珠,调皮地“挑逗”着龙绕圈。只见整条龙慢慢盘成一个螺旋状,龙头在内,龙尾在外,眼看着就要撞上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领头人停下来,高举龙珠左右摆动,龙头很快突破重围,轻松自如地绕了出去。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舞龙表演,掌声可谓是惊天动地!舞板凳龙灯强调龙队的团结协作精神,虽然它不能像布龙那样舞出各种花样,但表演起来仍不失气势。
过了元宵,春节就此结束了。小乡村又恢复往常的静谧。不过,客家人的年俗,因为有了板凳龙灯更加有趣,家乡也因为有了板凳龙灯更加生机勃勃。家乡的年味令我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感觉到了客家人的热情,也使我更加喜爱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