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我听罗永浩的演讲《我的奋斗》,知道罗永浩当年为了进入新东方教书,在北京郊区租了一间小破屋,漏风漏雨。每个月,罗永浩都会买上一大摞励志的书籍,10斤白糖,一大箱方便面,把自己关在这个小破屋里疯狂地学习。
学累的时候,就拿出这些励志的书籍读上几篇,什么“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什么“含泪播种的人必能含笑收获”。读完泪流满面继续学习。
学习又坚持不下去的话,就看着这个漏风的破房子,看着用石头垫起来的床,问着满屋子糟木头的难闻气味,用手猛锤胸口告诉自己,他妈的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这个环境。于是拿起书来继续疯狂地学习。
我记得罗永浩说,要想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理想,就要刻意把生活弄得苦逼一点。当时我只记住了这个励志的故事,并没有认识到,实现理想和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苦逼一点到底有什么关系。
最近,由于工作原因,接触了很多单位里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孩子。在很多单位,都会有类似的改变身份的决定性考试,比如部队的考军校,铁路上的考调度员,政府公务员考试。这种考试通过后,你就会由一个工人身份变成干部身份,从此工资待遇、身份地位都会发生大大的改变。因此,这种考试竞争也就变得异常激烈。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现在这些孩子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渴望改变的心,却很少有能付出相应行动的。
这些孩子在工作之余,每次拿起书本准备复习,要么拿出手机玩一把游戏,有么先看一下优酷里的搞笑视频。可能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想玩一把,但是往往一旦开始玩就一把接着一把,等到眼睛疲惫了,突然才想到还要学习。于是赶紧拿出书来匆匆忙忙看上几眼。
就这样一早上的整块时间可能就只学习了1个小时,然后中午还要出去来一顿大餐奖励自己一下。等到肚子吃的饱饱的,什么意志力啊,什么理想啊早就烟消云散了,一觉又睡到三四点。
这种现象在这群孩子身上很普遍。他们也经常给我说,自己真的很想好好学习,但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每次玩完游戏也很后悔,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改。
我想起了七年前罗永浩说的那句话——你如果要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理想,那就把生活刻意地弄得苦逼一点。
结合我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我觉得这样做对我们至少有两点作用:
第一、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苦逼一点,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
我记得当年我在准备这种考试的两年时间里,我每月非必要开开支只有不到200块钱,基本上除了买一些洗漱用品就不花钱。单位饭堂的伙食不是很好,我们开玩笑说这不是再吃饭,这就是在考验大家的毅力。但我每次都会大口大口地吃,一边吃一边告诉自己,这种苦逼的生活我过够了,我就是要通过这次考试改变生活,然后再猛扒拉两口饭,又来到房间里继续学习。
我当时甚至有连续三个月没在上床睡觉的经历。每天就在地上铺个垫子,晚上学累了趴在上边就睡觉。睡觉前,我都会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也会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中午也会躺在舒服的床上睡一个安稳的午觉。奋斗吧,少年,你一定也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
这种提醒,让我们时刻都记得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不忘初衷,方的始终。
第二、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苦逼一点,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去实现理想。
我一直不认为手机是个好东西,虽然功能强大的手机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同等程度上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
手机,可能是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静不下心来的罪魁祸首。因为哪怕我们只有10秒的空闲时间,也会拿出手里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通知。于是,10秒变成了1分钟,1分钟变成了10分钟,10分钟变成了1小时,我们的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大学四年,一直到临毕业前那个学期前,我是班里唯一一个不用智能手机的人。虽然我有单反相机,有笔记本电脑,但我就是拒绝使用智能手机。
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一个怪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为什么不好好放松一下,还把自己的生活弄得那么苦逼。但是4年下来,我就是因为少了手机对我的干扰,让我能集中注意力阅读了一本又一本又厚又硬的书。
我基本上能保持每个学期都有40本书的阅读量。等到毕业,我的卧室里已经堆了七大箱的书。每次回家看着卧室的床上,地上,书架上堆得满满的书,心里的满足是任何手机游戏或者大餐给不了的。
把自己的生活弄得苦逼一点,其实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想上。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你对物质生活索取地越多,你在精神世界里获得的也就越少。对理想的追求,应该属于精神层次的吧。
如果要实现一个阶段性的理想,就刻意地把生活变得苦逼一点,这基本上就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信条。它已经成功帮我实现了很多个小目标,屡试不爽。如果你还在纠结于实现理想有心无力的痛苦,不妨拿去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