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鸡汤文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好的品质。
懂得感恩,你就能童心不泯,青春常在。
少一些计较,多一些感恩,很多麻烦就能迎刃而解。
……
照这样发展下去,“感恩”几乎能包治百病了。
作为一个实证主义的坚决拥护者,我一向不喝鸡汤,直到我看见美国心理学家索尼娅 · 柳博尔米斯基做了这样一项实验:
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要求实验组的人每周写下5件让他们感恩的事情,持续10周。控制组的人则什么都不用做。
10周后,测量两组被试者的幸福水平,发现控制组的幸福水平与实验前持平,而实验组的幸福水平则有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实验组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项实验表明,表达感恩之情确实与人的心理以及生理健康都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常怀感恩之心”确实能让我们更幸福。
什么是感恩?
我们常常以为,感恩就是对帮助过我们的人表示感谢。但感恩的内涵其实要深得多。
全球范围内研究感恩这一课题最著名的学者是罗伯特·埃蒙斯。他认为感恩是“内心对现在生活的惊喜、知足和欣赏”。
我认为,这一定义有三个维度。
一是现在,即我们感恩的时间节点应是当下,既不追悔过去,也不畅想将来。
二是生活,生活即感恩的对象,不仅包括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事、物,而是当下生活中的一切。
三是感受,感恩不仅仅止于感谢,而是涵盖了满足、愉悦、欣赏等一系列美好的感受,因你感恩的对象而异。你若感恩你的另一半为你做了一顿可口的晚餐,内心可能是甜蜜的,你若是感恩朝霞的壮阔,内心则可能是欣喜的。
为什么感恩能让我们更幸福?
01 感恩之心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日剧《母亲》中,7岁的小女孩怜南有一个小本子,她在本子里写上自己“喜欢的东西”:
弯曲的坡道
洗澡时的声音
与猫对视
看小铃吃瓜子
踏雪的声音
我们小时候,也和怜南一样,对世间一切新奇的事物有敏锐的触角,但随着年纪渐长,我们对世界的感受越来越钝了,生活的美好在我们眼里也越来越平淡无奇。
葆有感恩之心,能够激发我们看见和感受世间的美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睁开眼睛,认真感受清晨微凉的温度,春日和煦的暖阳,路旁盛开的一朵小花,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好。
02 感恩有助于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罗伯特·埃蒙斯提出过“向上螺旋”的概念,就是说当一个人怀着感恩之心面对家人和朋友时,他就会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从而不自觉地在行为上更好地对待他们,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好。
向上螺旋是一个良性循环,感恩之心促进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反过来又更进一步促进感恩之心。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03 感恩有助于阻止享乐适应的产生
我在《有房子、车子、票子就是幸福?关于幸福,你不知道的3个真相》一文中讲过享乐适应这个概念。简单来说,新的环境、物质等,带给我们的满足感是非常短暂的,当我们适应新的环境之后,这种满足感就会消失不见。
举个例子,你买了一条漂亮的新裙子,刚开始穿的时候非常开心,但没穿几次,这个兴奋劲就荡然无存了。
存有感恩之心,就是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不要认为一切好事都是自己应得的,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享乐适应的产生,使我们的幸福感更持久。比如每次穿那条新买的裙子之前,都感谢它让自己变得更美,珍惜自己有能力能够拥有它,这样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快乐就能更长一些。
如何将感恩变成实际行动?
01 每周1次,写下5件感恩的事
第一个将感恩变为行动的方法,就是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写感恩周记。只需要每周1次,每次花5分钟,记下你在这个周值得感恩的5件事情,你的幸福水平就能得到很大提升。
在写感恩事件的时候,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比如孩子今天起床没有哭闹啊,早上通勤没有堵车啊。如果你实在想不到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感恩的事情,也可以感恩一下周围的世界,比如今天太阳特别明亮啊,家里的植物抽了芽等等。
02 直接向他人表达感恩之情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来自各行各业的被试者在一周之内写一封感谢信,感谢一位对自己给予过帮助或者关怀,但从未正式表示过感谢的人。信写好之后,还需要被试者亲手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
实验证明,所有完成了实验的被试者幸福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这个水平能持续1周到1个月。
所以,向他人直接表达感恩之情是非常有利于提升我们幸福水平的手段。不过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难,也可以写好信,但并不寄出,只要信写出来,你的感恩之情也就表达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前面提到的哪种方法,时间一长,你都有可能感到厌倦。所以,一旦你觉得不再想做下去,就要换另外一个感恩行动,或者,换一下感恩的内容。
比如你喜欢写感恩周记,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尝试给别人写感恩信,或者与人交谈等等。如果你的感恩周记写的多是生活中的事情,下次你也可以尝试感谢一下工作中得到的帮助,或者感恩自然、生命等等。总之,要将感恩这件事持续地进行下去,你才能从中获得持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