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系列九我们暂时不说吃,说说那些即将踏上回家旅程的人们。
回家有两种感情,一种是不想离开,一种是立即归属。在马上离开和立即归属之间,是一种穿越:时区的跳动,风景的变化。
很有趣,恰巧两个朋友昨天回家,一前一后都给WQ打了个电话。
朋友A,昨天在候车的时候给WQ打的电话
“本来打算今年不回家的,我骗他们说今年公司事情比较多,要准备情人节的促销活动,过年回来再准备就慢了,家里人强烈不同意,说是一年就团圆一次,在外面浪荡了一年也该回家看看,不会来也太不孝了。”
“这都上升到不孝的程度了,我看你还是乖乖回家好了,再说了,你为什么要骗你爸妈啊?”
“妈蛋,这不是去年吹的牛逼今年没补上嘛。钱也没赚到,妞也没娶到,回家感觉脸上挂不住啊。有个女朋友,今年也愣是不愿意跟我回家见父母,说我不靠谱,要分手,心都碎了。回家横竖都是一死啊,与其回家听他们唠叨个没完,还不如不回家拉个清静。”
“你啊…省略一万字...”
A最终还是踏上了回家的飞机,尽管他有百般的不愿意。
朋友C,昨天在下飞机上给WQ打了个电话
“亲爱的,我到家啦,爸爸妈妈开车来接的我,好开心~”
“真好,到家后抓紧时间好好休息,春节前累成狗,春节时睡着猪,哈哈”
“讨厌,不要说出来,前段时间是太缺觉了,大大的黑眼圈都被我爸妈说了一路,说要给我回去做眼保健操……回家就是舒服,好喜欢家的感觉,每次一回来有爸爸妈妈照顾我就不想走了”
“那你就呆着吧,肥一圈 再回来”
C躺在家里的温暖的大床,外面妈妈正在忙碌着回家的第一顿饭,是C最爱吃的红烧猪蹄
都是回家,一个不想离开,一个想要归属。
#A#
未离开的A,带着沉重的心情,心里想着即将面对的问题,父母口舌的画面感就不需要再描述了,也许在那通回家电话打通之前,春节的快乐就已注定离他远去。
像A一样不愿意回家的人大把大把存在,这是一个社会事实。压力在当今残酷的社会生存里,给年轻人留下了太多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的弹孔已经不少了,要知道,电影中的坏蛋,结局都是被乱枪扫死的。伤口最不喜欢的是盐,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上,领导就是盐,工作完不成任务,顶多辞职不干就行,所谓领导的那副臭嘴脸不看也罢,不至于为了份工作给自己伤口上撒盐,那是自作孽。但是生活中,父母可不一样,说辞职可说不过去,想再也不见那是大逆不道,怎么说最终背上不孝的罪名自己也嫁不去或者娶不着媳妇了。估计也就只有直面事实,伤口撒盐也得忍着,忍不忍得住就得看个人程度了。
依据忍耐限度,一般人都会经历:
深表认同-敷衍了事-不听也罢-反感厌恶-翻脸不认
这些过程,有幸在反感之前就能解决问题的少之又少,借口基本上没离开这两个:
没钱和没女人。没钱是主要矛盾,钱有了,老婆也就有了。
所以听到A吐槽不想回家的时候,WQ不知道是该怪社会还是怪A,有人会说怪社会,社会不给人生存的机会。有人说怪A,A不努力怪社会有什么用?其实怪谁都不重要了,心里只有默默的祝福A今年能过个好年。
#C#
相反,到家的C,在回家前就已经沉浸在甜蜜当中,想起自己这艘破船能在爸妈的港湾下靠岸休整,想想就兴奋。
C是家中唯一一个女孩,从小爸妈就非常溺爱,长大后的爱也只增不减。和C一样憧憬回家的人同样也有很多,早在春节前的几个月就瞄好了回家的机票,想好了给妈妈爸爸的春节礼物。C类人的家庭,典型特点就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和睦小康。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有满足不会拒绝。相比于A,C的生活幸福得多了,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找不到男朋友而不敢回家,因为爸妈总能把Ta们解决问题
“在外面玩够了就回来吧,爸给你找了份税务局的工作”
“你妈开公司的那同学,上次还来咱家提亲,我们明天见见面”
(你看,是税务局的工作,现在是在外面是玩,不是工作;你看是开公司的同学,家里有一条街。哎,也只能感叹感叹别人家的爸妈了。)
家庭无比的温暖,才使得C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在外游荡的这么几年,也只是满足自己的年轻心态,受伤了,工作可以不干,男朋友可以再找,因为家里有一个强大的靠山,只有春节的时候这种强大会更加放大。无论一年中在外面受到了多少的吐槽,多少的伤害,想起那些自己在一个黑暗的小角落孤独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的时候,想想,也只有家才是最终的归宿。
#你是A还是C#
A和C两个朋友无疑是现在社会中两个典型的缩影,是一代年轻人的缩影。
A靠自己,奋斗,追求自己的绿卡;C靠家庭,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A一直走着、跑着,C走走停停,看看
A的生活规律,C可以肆无忌惮
A受伤时和朋友诉苦,C的爸妈已经飞到身边
C是A现在想追求的生活
你是A还是C?
差距就在那,你不看,它也在那里。
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